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俸的意思、邊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俸的解釋

邊地官員的俸祿。 明 盧象昇 《請改廳官職銜疏》:“每見腹裡有司陞遷考選,輒引邊俸之例,明乎任邊事者最為苦難,其俸期特減於内地也。”《清史稿·選舉志五》:“官吏陞轉論俸,惟外官視年勞為差,異於京秩。在外有邊俸,有腹俸。腹俸之道、府、州、縣佐貳、首領官,五年無過失,例得遷擢。邊俸異是……邊疆水土惡毒,或不俟三年即陞。” 清 蔣士铨 《桂林霜·幕議》:“似俺管刑名章奏所辦的,如復邊俸,斥蠧員,弛禁約,興民利,清鹽政,勉勞吏,一一舉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邊俸是中國古代職官制度中的特殊俸祿形式,專指官員在邊疆地區任職期間獲得的額外津貼。根據《漢語大詞典》對“邊俸”的考釋,該詞由“邊”(邊疆)與“俸”(俸祿)複合構成,最早見于《明史·職官志》。其核心特征包含三個層面:

一、地理限定性 邊俸發放嚴格限定于九邊重鎮、西南土司轄區等邊境行政區劃,如明代《萬曆會計錄》記載,遼東都司、甘肅鎮等衛所官員可依《邊俸則例》領取加級俸銀。清代《欽定戶部則例》則規定雲貴、川陝等“煙瘴缺”官員享有邊俸補貼。

二、經濟補償性 《中國俸祿制度史》指出,邊俸通常包括基本俸祿的30%-50%加成,如明代五品武官在邊鎮年俸可達90石,較内地同品級官員增加20石。清代還衍生出“邊費銀”“馬乾銀”等專項補貼,用于補償官員戍邊的物資消耗。

三、職任激勵性 《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揭示,自宋代創設“邊任賞格”以來,邊俸制度始終與考課制度聯動。元代《通制條格》規定,北疆官員任職滿三年可獲“升資俸”,清代則實施“邊俸即升”政策,将邊疆服務年限折算為晉升資曆。

網絡擴展解釋

“邊俸”是古代官員俸祿制度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邊地官員的俸祿,即古代在邊疆地區任職的官員所享受的薪俸待遇。因邊疆地區環境艱苦,朝廷常通過調整俸祿或升遷政策以示補償。

二、曆史背景與特點

  1. 俸祿差異
    邊疆官員俸祿通常與内地不同。例如明代盧象昇曾提到“任邊事者最為苦難,其俸期特減于内地”,說明邊疆官員任期可能更短,但升遷更快。

  2. 制度規定
    清代《清史稿》記載,官員升遷按俸祿年限計算,邊疆地區(邊俸)與内地(腹俸)的考核标準不同。邊疆官員若在惡劣環境中任職,可能不滿三年即可升遷。

三、常見誤解辨析

有部分資料(如)将“邊俸”解釋為“同時享受兩個俸祿”,但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主流觀點仍以邊地官員的專屬俸祿制度為準。

邊俸反映了古代對邊疆治理的特殊政策,既是對官員艱苦工作的補償,也體現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重視。更多細節可參考《清史稿》或明代奏疏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營筆體不盡然材緻餐松啖柏唱龍眼赤根菜綢繹創作大謀不謀倒衣大腕嫡親斷意蜂飛風斾搆害瞽兒詞規矩鈎繩汗珠黃旄還珠亭翚飛教當攪破鏡湖繼起幾悟淩薄流隸莅阼砻厲瞞落妙麗逆蕃嶷然牽忙乾陽殿棋畫輕安黥夫瓊宇齊醍齊物論铨除穰儉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尚虛中饋生憂失稔壽旦守靈四虛綏繩唐蕃會盟碑萬或五雲城先容下堂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