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衣的意思、倒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衣的解釋

(1).《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孔穎達 疏:“羣臣當以失晚,復恐後期,故於東方未明之時,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颠倒著衣裳而朝君。”後因以“倒衣”謂忙于公務。 唐 杜甫 《送盧十四弟侍禦護韋尚書靈榇歸上都二十四韻》:“長路更執紼,此心猶倒衣。” 宋 蘇轍 《次韻門下呂相公同訪緻政馮宣猷一首》:“懶從朝謁事驂騑,此去高眠罷倒衣。”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熱情迎客。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書》:“斯時也,山林之間,宜倒衣以接禮,重跡以應命。” 宋 葉適 《祭戴詹事文》:“我病卧久,遲公遠歸。曷不迎門?曷不倒衣?曷不大鬥,以酌壽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倒衣是漢語中具有雙重文化内涵的古代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倒衣"字面指颠倒穿衣,《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釋為"因匆忙而将衣服穿反",特指古人在緊急情況下未按常規整理衣襟。該詞源出《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颠倒衣裳",鄭玄箋注"急遽之時,失其常節"生動展現了古人起居的禮儀細節。

二、古代禮儀延伸 在特定禮儀場合,"倒衣"被賦予特殊含義。《周禮注疏》(賈公彥疏)記載,喪禮中孝子需"倒衣"以示哀痛,這種衣襟反向的着裝方式成為古代五禮制度的重要組成。班固《漢書·禮樂志》"倒衣迎賓"的記載,則體現了主人為表敬意而颠倒衣着的待客之儀。

三、文獻例證

  1. 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引《禮記》注"倒衣者,示不敢常也",揭示其作為禮儀符號的功能
  2.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倒"字時援引"倒衣"為例,印證其作為規範漢字的曆史地位
  3. 現代《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版)将該詞收入"禮儀服飾"類目,标注其為乙級文化詞

(主要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撰,《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倒衣”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一、指忙于公務的匆忙狀态

這一含義出自《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描述群臣因擔心遲到,在天未亮時匆忙穿衣,甚至将衣裳颠倒的情景。
例證:

二、形容熱情待客的姿态

指因急于迎接客人而倒穿衣裳,體現待客之誠。
例證:


注意

需注意個别非權威來源(如)提出“不擇手段”的引申義,但該釋義未見于經典文獻用例,建議以《詩經》原典及唐宋詩文中的用法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靉霼柏枝綠稱家之有無傳三過四丁字庫附遣溝洫管庫合手獲旗剿撫姣姣矯捷雞毛官金币競津糾缪繼晝軍國主義刻限惏索愣頭磕腦離離光光龍刀隆基橹聲門舊米果明晨秘玩排房旁搜博采漂濡罄窮栖鳥惸獨鳏寡遒肅啓運诠補裙帶風肉丸設客生榮死衰水精簾水裩瞬息萬狀縮竄亭菊抟爐塗筍頑家文華烏椑物力維艱物質鹹肉宵旰髇矢戲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