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衣的意思、倒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衣的解釋

(1).《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孔穎達 疏:“羣臣當以失晚,復恐後期,故於東方未明之時,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颠倒著衣裳而朝君。”後因以“倒衣”謂忙于公務。 唐 杜甫 《送盧十四弟侍禦護韋尚書靈榇歸上都二十四韻》:“長路更執紼,此心猶倒衣。” 宋 蘇轍 《次韻門下呂相公同訪緻政馮宣猷一首》:“懶從朝謁事驂騑,此去高眠罷倒衣。”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熱情迎客。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書》:“斯時也,山林之間,宜倒衣以接禮,重跡以應命。” 宋 葉適 《祭戴詹事文》:“我病卧久,遲公遠歸。曷不迎門?曷不倒衣?曷不大鬥,以酌壽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倒衣”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一、指忙于公務的匆忙狀态

這一含義出自《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描述群臣因擔心遲到,在天未亮時匆忙穿衣,甚至将衣裳颠倒的情景。
例證:

二、形容熱情待客的姿态

指因急于迎接客人而倒穿衣裳,體現待客之誠。
例證:


注意

需注意個别非權威來源(如)提出“不擇手段”的引申義,但該釋義未見于經典文獻用例,建議以《詩經》原典及唐宋詩文中的用法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衣

倒衣(dào yī)是一個漢字詞彙,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将衣服倒過來穿或将衣物倒裝的動作。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 “衤”(衣服的意思)和“卩”(封套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6個。

倒衣一詞的來源十分有趣。相傳在古代,倒衣起源于祥瑞之兆。當時有一位吉祥的象征年老人,他身着一件袖子在前、領口在後的袍子,而人們見到他之後都效仿他的穿衣方式并認為能招來好運。因此,倒衣就逐漸成為一種祥瑞的象征。

倒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倒衣」。

古時候,倒衣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倒衣的舊字形是「壆」。它的結構中包含有“冫”(冰)和“衣”(衣服)兩個部分。這個字形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但是通過它我們可以了解到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變化和演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倒衣的例句:

  1. 她迅速将襯衣倒衣穿好,準備出門。
  2. 他喜歡穿着倒衣的袍子,以示自己的獨特風格。
  3. 在一些文化中,倒衣被認為是帶來好運的象征。

與倒衣相關的組詞有:倒裝、倒影、倒影兒等。

近義詞包括:反衣(fǎn yī,将衣服反過來穿)、逆衣(nì yī,将衣服颠倒穿)、倒穿(dào chuān,将衣物颠倒穿戴)。

反義詞為正衣(zhèng yī,将衣服正常穿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