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俸的意思、边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俸的解释

边地官员的俸禄。 明 卢象昇 《请改厅官职衔疏》:“每见腹里有司陞迁考选,輒引边俸之例,明乎任边事者最为苦难,其俸期特减於内地也。”《清史稿·选举志五》:“官吏陞转论俸,惟外官视年劳为差,异於京秩。在外有边俸,有腹俸。腹俸之道、府、州、县佐贰、首领官,五年无过失,例得迁擢。边俸异是……边疆水土恶毒,或不俟三年即陞。”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幕议》:“似俺管刑名章奏所办的,如復边俸,斥蠧员,弛禁约,兴民利,清盐政,勉劳吏,一一举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边俸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特殊俸禄形式,专指官员在边疆地区任职期间获得的额外津贴。根据《汉语大词典》对“边俸”的考释,该词由“边”(边疆)与“俸”(俸禄)复合构成,最早见于《明史·职官志》。其核心特征包含三个层面:

一、地理限定性 边俸发放严格限定于九边重镇、西南土司辖区等边境行政区划,如明代《万历会计录》记载,辽东都司、甘肃镇等卫所官员可依《边俸则例》领取加级俸银。清代《钦定户部则例》则规定云贵、川陕等“烟瘴缺”官员享有边俸补贴。

二、经济补偿性 《中国俸禄制度史》指出,边俸通常包括基本俸禄的30%-50%加成,如明代五品武官在边镇年俸可达90石,较内地同品级官员增加20石。清代还衍生出“边费银”“马乾银”等专项补贴,用于补偿官员戍边的物资消耗。

三、职任激励性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揭示,自宋代创设“边任赏格”以来,边俸制度始终与考课制度联动。元代《通制条格》规定,北疆官员任职满三年可获“升资俸”,清代则实施“边俸即升”政策,将边疆服务年限折算为晋升资历。

网络扩展解释

“边俸”是古代官员俸禄制度中的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边地官员的俸禄,即古代在边疆地区任职的官员所享受的薪俸待遇。因边疆地区环境艰苦,朝廷常通过调整俸禄或升迁政策以示补偿。

二、历史背景与特点

  1. 俸禄差异
    边疆官员俸禄通常与内地不同。例如明代卢象昇曾提到“任边事者最为苦难,其俸期特减于内地”,说明边疆官员任期可能更短,但升迁更快。

  2. 制度规定
    清代《清史稿》记载,官员升迁按俸禄年限计算,边疆地区(边俸)与内地(腹俸)的考核标准不同。边疆官员若在恶劣环境中任职,可能不满三年即可升迁。

三、常见误解辨析

有部分资料(如)将“边俸”解释为“同时享受两个俸禄”,但这一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主流观点仍以边地官员的专属俸禄制度为准。

边俸反映了古代对边疆治理的特殊政策,既是对官员艰苦工作的补偿,也体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更多细节可参考《清史稿》或明代奏疏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贾宝埒报谢表谢冰心一片鬓髭必修课不念僧面也念佛面不至于长江三峡城建局笞法初终淡简等到登垄点金乏术滴溜儿弟靡定心丸独任笃速藩侯干蔗禾稾黑不溜偢何树鹤头书皇休挥斤混浑渐丁醮章金堤进贤星座钜伯坎子柯半砬礘裂隙灵幻鲁桑酿郁腻秽欺蔑青艾轻灰棋手妻小气宇善果士操叔郎遂材天慧添线头颅违时絶俗下眼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