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铠的意思、馬铠的詳細解釋
馬铠的解釋
戰馬之甲。 三國 魏 曹操 《軍策令》:“ 袁本初 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 本初 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宋史·儀衛志六》:“甲騎具裝,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
詞語分解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铠的解釋 铠 (鎧) ǎ 〔铠甲〕古代的戰衣,可以保護身體。簡作“铠”,如“鐵铠”,“首铠”。 (鎧)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馬铠”指古代戰争中用于保護戰馬的裝甲,其含義和曆史演變可綜合如下:
基本定義
馬铠是古代戰馬穿戴的防護裝備,主要用于保護轅馬(拉戰車的馬)或騎兵的乘馬,屬于軍事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
曆史演變
-
殷周時期
- 用途:車戰為主,馬铠用于保護戰車前的轅馬。
- 材質與工藝:以皮質為主,表面塗漆并繪制圖案,分頭、軀幹兩部分保護。
-
秦漢以後
- 用途:騎兵興起,馬铠轉而保護騎兵的乘馬。
- 發展:與殷周時期相比,用料、工藝和形制均有差異,但具體材質記載較少。
文獻記載
- 三國時期曹操在《軍策令》中提到,袁紹有馬铠三百具,而己方不足十具,側面反映當時馬铠的稀缺性。
- 《宋史·儀衛志》将馬铠稱為“具裝”,與人铠并列為甲騎具裝的一部分。
其他相關
- 現代詞義延伸:現代“馬甲”一詞源于馬铠,指無袖上衣,但其軍事含義已淡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形制細節,可參考曆史類文獻或考古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铠
馬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馬(mǎ)和铠(kǎi)。分别拆分的部首為馬頭和金屬。其中,馬的筆畫為3,铠的筆畫為11。
來源與意義
馬铠源于古代中國古代戰争時期的軍事裝備,用于保護戰馬,防禦敵人的攻擊。
繁體字
馬铠的繁體字為馬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馬铠的古代寫法為馬鎧。
例句
1. 他穿上了堅固的馬铠,保護了自己的戰馬。
2. 騎兵隊伍穿戴整齊的馬铠,氣勢威武。
組詞
馬铠可以進行組詞,如:馬具、铠甲。
近義詞
馬具、馬镫。
反義詞
馬缰、馬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