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衰敗憔悴。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席毗 ﹞嘲 劉逖 雲:‘君輩辭藻,譬如榮華,須臾之翫,非宏才也;豈比吾徒千丈松樹,常有風霜,不可凋悴矣!’” 唐 韋絢 《劉賓客佳話錄》:“今形骸凋悴,看即下世。” 宋 陸遊 《答劉主簿書》:“雖不能兼該衆長,要為各有所得,往往皆捐數十年之功,耗心疲力,凋悴齒髮而為之,豈可易哉!”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近則粉黛凋悴,闌幕烏啼。”
(2).衰落破敗。 明 許承欽 《古寺》詩:“萬方凋悴威光滅,徒倚仁祠黯自悲。”
"凋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
本義指草木衰敗零落。《說文解字》釋為“半傷也”,引申為事物衰敗、人事消損。如《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本義指憂愁憔悴,《說文》注“憂也”,後擴展形容人面容枯槁或事物衰萎。如《楚辭·漁父》:“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合成詞“凋悴” 融合二者,強化衰敗、枯萎、憔悴之意,多用于描寫自然景物或人的精神面貌。
自然凋零
形容草木枯萎衰敗。例:
南朝宋·謝靈運《長歌行》:“亹亹衰期迫,靡靡壯志闌。既慚臧孫慨,複愧楊子歎。寸陰果有逝,尺素竟無觀。永懷交在昔,有願愆凋悴。”
(描寫草木由盛轉衰的蕭瑟景象)
人事衰頹
喻指人容顔衰老、精神萎靡或境遇困頓。例:
唐·白居易《感芍藥花寄正一上人》:“今日階前紅芍藥,幾花欲老幾花新。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空門此去幾多地,欲把殘花問上人。”
(以花喻人,暗含生命凋悴之歎)
社會衰微
引申形容國家、文化的衰落。例:
《晉書·儒林傳序》:“自鹹、洛不守,憲章殄滅,衣冠禮樂,掃地俱盡……遂使憲章弛廢,名教凋悴。”
(指禮樂制度崩壞,文明衰微)
“凋悴”釋義為“衰敗枯萎;憔悴”,引《晉書》例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标注其同“凋瘁”,釋為“凋零憔悴”(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注《文賦》“悲落葉于勁秋”雲:“凋悴之狀,喻時逝也。”強調其時間流逝的象征意義。
自然意象
《全唐詩·李商隱〈贈荷花〉》:“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翠減紅衰”即草木凋悴的具象化表達。
人生感慨
宋·陸遊《秋思》:“烈日炎天欲不禁,喜逢秋色到園林。雲間趙盾益可畏,淵底荊卿何所尋。無酒尚能賒潋滟,有山那複歎凋悴。”
以“凋悴”反襯豁達心境,深化情感張力。
“凋悴”以草木物理衰敗為基,延伸至人事滄桑與文明興衰,承載中國古代文學中“物感”傳統,是自然觀與生命意識的凝練表達。釋義及用例均引自權威辭書與經典文獻,符合學術規範。
“凋悴”是一個書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diāo cuì
結構:由“凋”(草木衰落)與“悴”(面容枯槁)組合而成,強調衰敗與憔悴的雙重意象。
二、具體含義
衰敗憔悴(多用于形容人或生命體)
例1: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中,席毗以“千丈松樹不可凋悴”比喻堅毅品格。
例2:唐代韋絢記錄劉禹錫感歎“形骸凋悴,看即下世”,表達身體衰朽。
例3:宋代陸遊《答劉主簿書》用“凋悴齒髮”描述嘔心瀝血後的蒼老狀态。
衰落破敗(多用于事物或景象)
例1:明代許承欽《古寺》以“萬方凋悴威光滅”暗喻時代衰微。
例2:清代《十洲春語》描寫“粉黛凋悴,闌幕烏啼”,渲染凄涼場景。
三、關聯詞彙
近義詞:凋敝、憔悴、萎悴(如《邊城》中“萎悴”形容精神低落)
反義詞:繁盛、煥發、蓬勃
提示:該詞多用于文學性表達,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衰敗”“憔悴”等更通俗的詞彙。
奧窔薄膜别夢黪淡骖鸾馭鶴殘雲草薙禽獮趁打哄趁涼遲想捶勒得薄能鮮得失參半巅末丁肇中對質蜂臣幅員詭态詭詐汗出沾背和鼎回植假案揀拔姜子牙節嫠節夜鏡凈兢畏罽袍公子劇目抗糧狼亢靈寵陵跨龍棗衲葉丕揚诮嘩羣伍三面散木神經衰弱勢刀銅铩筮仕收績梳裹四飲松棟雲牖騰蹋填戶題疏頭腦發脹抟泥湍水突出外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