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釋奠的意思、釋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釋奠的解釋

古代在學校設置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禮記·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 鄭玄 注:“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北史·周紀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門學,行釋奠禮。” 宋 歐陽修 《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銘》:“乃修 孔子 廟,作禮器,與其邑人春秋釋奠而興于學。”參見“ 舍3奠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釋奠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一項重要的祭祀禮儀,特指在學校(尤指官學)中設置酒食祭奠先聖先師的儀式。以下是該詞的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依據: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陳設、放置。《說文解字》釋為“解也”,引申為陳列祭品。在“釋奠”中取“陳設祭品”之意。

  2. 指進獻祭品祭祀神靈或祖先。《說文解字》稱“奠,置祭也”,即置酒食以祭。

二、詞義定義

釋奠(shì diàn)

指古代學堂中祭祀先聖先師(如孔子)的典禮,核心環節為陳設酒醴、笾豆等祭品,并行跪拜之禮,以表達對教育開創者的尊崇。此禮多見于中央官學(如國子監)及地方州縣學。

三、曆史淵源與典制

  1. 起源

    始見于《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周代已有按季節祭奠先師的制度(來源:《禮記正義》)。

  2. 祭祀對象

    隋唐後以孔子為“先聖”,顔回等為“先師”,成為定制。宋代起增祀儒家賢哲(如孟子、朱熹)(來源:《宋史·禮志》)。

  3. 儀式流程

    包含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飲福受胙、送神等步驟,需穿戴特定禮服,奏雅樂,誦祝文(來源:《大唐開元禮》)。

四、文化意義

釋奠禮承載“尊師重道”的核心價值觀,是古代“廟學合一”制度的體現,彰顯教育的神聖性。其儀式規範被載入《明集禮》《大清會典》等國家典制,影響延續至清末(來源:《欽定國子監志》)。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3. 蕭嵩《大唐開元禮》(民族出版社影印本)
  4. 《欽定國子監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宋史·禮志》(中華書局标點本)

(注:因古籍原始鍊接需對應特定版本數據庫,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釋奠”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祭祀禮儀,主要用于尊崇先聖先師,尤其在教育機構中舉行。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釋奠”指古代在學校設置酒食、祭品以奠祭先聖先師的典禮,屬于儒家教育體系中的核心禮儀。其核心是表達對文化傳承者(如孔子)的尊崇。

二、起源與文獻依據

  1. 經典記載
    最早見于《禮記·王制》和《禮記·文王世子》,規定學校在春秋兩季及新立學時需行此禮。
  2. 名稱演變
    亦稱“舍奠”,源自《周禮·春官·大祝》,指出行歸來後于宗廟或學宮舉行的祭祀。

三、儀式特點

四、曆史發展與現代傳承

  1. 曆代實踐
    北朝至宋代均有明确記載,如北周太祖文帝親臨學宮行釋奠禮,宋代歐陽修參與修廟釋奠等。
  2. 當代延續
    在東亞文化圈仍有保留,如韓國成均館每年舉行“釋奠大祭”,表演傳統佾舞。

五、相關字義辨析

“奠”本義為放置祭品祭祀,金文字形為酒器置于基座,後衍生出“确立”等含義。在“釋奠”中特指對先師的文化尊崇,與一般喪祭有别。

釋奠是中華文化尊師重道的象征,其儀式簡樸而内涵深厚,至今仍是儒家傳統的重要載體。

别人正在浏覽...

報罷薄奠不大點財署成家傳聲筒導德齊禮倒苦水雕雕頂老斷腸花椟護房中術風馳電逝附真工細貫綢圭組還祭漢厫合異離堅鴻健禍不單行錦凡驚瞻禁近語久稽誇白爛額離鳥黎祁賣饧天冒籍旻蒼螟蛉之子南面王鬧鵝哪個配屬青玄帝窮秋僧道甚麼熟分庶舊鼠尾轎數字糖醋梯山通健同源異派投營推斥委黍勿論象傳縣考閑憂嚣謗歇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