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都台的意思、都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都台的解釋

官署名,即尚書省。 唐 垂拱 元年, 武後 改稱尚書省為“都臺”。《新唐書·百官志一》“尚書省”注:“ 龍朔 二年,改尚書省曰中臺…… 垂拱 元年曰都臺。 長安 三年曰中臺。” 明 張瀚 《松窗夢語·宦遊紀》:“餘始釋褐,觀政都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都台是漢語曆史詞彙中具有特定行政指向的古代官署名,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都台原指中央官署機構,特指唐代尚書省的别稱。唐代尚書省執掌國家行政事務,因位于都城核心區域,故以“都台”代稱,體現其政治中樞地位。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尚書省:據《辭源》記載,唐代尚書省下設六部,總攬全國政務,“都台”一詞多用于公文或文人詩作中,如白居易《授韋審規等尚書郎制》提及“都台之務”。
  2. 明代都察院:至明代演變為都察院的俗稱,《中國曆史大辭典》載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禦史台為都察院,職掌監察百官,民間習稱“都台”。

三、文獻例證 《新唐書·百官志》載:“尚書省,謂之都台,總領百官。”印證其作為中央行政樞紐的職能定位。宋代以後隨着官制改革,該稱謂逐漸淡出官方文書,但仍在文人筆記中保留曆史痕迹。

網絡擴展解釋

“都台”是古代中國的官署名,在不同曆史時期有特定含義:

  1. 核心定義
    主要指唐代尚書省的别稱。根據和記載,武則天在垂拱元年(685年)将尚書省改稱“都台”,屬于中央最高行政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務。

  2. 名稱變遷

    •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稱“中台”;
    • 垂拱元年(685年)更名為“都台”;
    • 長安三年(703年)複稱“中台”。
  3. 功能與地位
    尚書省作為“都台”時,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負責執行政令、管理官員等核心職能,相當于現代國務院的行政中樞。

  4. 其他用法
    部分文獻(如)提到“都台”可比喻某領域的權威人物,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性表述,并非官方定義。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唐代官制記載及曆史文獻,權威性較高的來源為《新唐書》相關注釋及現代詞典解釋(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拔解表面張力鼻窪子弼違不知所可層峻大拜門打骸垢單糖道儒釋達順調離東朔反魂香绯衫風脈焚和改脩告個幺二三告近高效管蕭鲑菜歡暢黃湯淡水奸強瀸汙嬌蟬絶産魁剛林下風度利析秋毫帽光光沒平仄昧色蘑菇雲内行霓裳羽衣匿迹隱形俳句鵬鹍偏比破雪切己祈寒青绫秦人洞三牛為麄神筭深永食變星雙眸書面素沙譚助投宿危峤辒涼靰鞡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