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棺飾之一,為布帛制的外層棺罩,覆于内襯罩“褚”與竹罩“池”之上。《禮記·喪服大記》“士,布帷布荒一池” 漢 鄭玄 注:“荒,蒙也。在帝曰帷,在上曰荒,皆所以衣柳也……大夫以上有褚,以襯覆棺,乃加帷荒於其上。”參閱《文物》1976年第10期。
“帷荒”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一種棺飾,具體解釋如下:
帷荒是由布帛制成的外層棺罩,覆蓋在内襯罩“褚”和竹制罩“池”之上,屬于古代棺木裝飾的一部分。其作用是通過多層覆蓋物體現喪葬的等級與禮儀規範。
《禮記·喪服大記》記載了帷荒的使用規範,漢代鄭玄的注解進一步明确了其形制與功能。相關研究可參考《文物》1976年第10期的文獻。
宋代林景熙詩句“寡妻泣帷荒”及近現代吳之英詩作中均提到帷荒,借指喪事場景,可見其文化意象的延續。
帷荒是古代喪葬制度中區分身份等級的棺飾,兼具禮儀功能與文化象征意義。如需更詳細文獻考據,可查閱《禮記》及漢代注疏。
帷荒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介紹帷荒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帷荒指的是災荒、苦荒的狀态,是形容社會或國家因天災、人禍等原因而陷入貧困和困難的局面。它代表着人們在帷幕之下無法幸福安康的生活。
帷(帛字旁,8畫)+荒(艸字底,9畫)。
帷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詩歌和文言小說中,作者常常用帷荒來形容社會動蕩和人民遭受的苦難。這個詞逐漸成為描述災難、貧困的象征。
帷荒的繁體寫法為帷荒。
在古代,帷荒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1. 天災連連,導緻全國陷入一片帷荒之中。
2. 這個國家經曆了長期的戰争,陷入了深重的帷荒。
帷風、帷幕、帷帳、荒涼、荒蕪、荒廢。
災難、苦難、艱難、困境。
繁榮、昌盛、富裕、安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