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斷;不盡。
“無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ú jué,其核心含義為“不斷;不盡”,引申為“沒有盡頭、無限長久” 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無絶”指某種狀态或事物持續不斷、永不終止的特性,常用于形容時間、情感或自然現象的延續性。例如,可描述親情永恒(如“骨肉之親無絶”)或祭祀傳統長久不衰(如“祀典不廢,長得事神”)。
《禮記·文王世子》
原文:“骨肉之親,無絶也。”
釋義:強調血緣關系的不可斷絕性。
《楚辭·九歌·禮魂》
原文:“春蘭兮秋菊,長無絶兮終古。”
釋義:以春秋交替的植物象征祭祀傳統永續不斷。
南朝鮑照《觀漏賦》
原文:“漏盈兮漏虛,長無絶兮芬芳。”
釋義:通過計時器的意象,比喻時間流逝與美好事物的永恒性。
該詞最初多用于描述具體行為(如祭祀、飲食)的連續性,後逐漸抽象化,可泛指一切無終止的狀态。例如,提到其演變自“無終食之間”,原指君子不因飲食間斷而違背仁德,後簡化為“無絶”。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禮記》《楚辭》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無絶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意為“沒有盡頭”或“無限”。它表示某種事物或狀态沒有結束,沒有限制,或沒有界限。
無絶的部首是細部,其中“無”部分就是“無”的意思;而“絶”部分寫法為“纟裂幾”,是一個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字形。
無絶一共有11個筆畫,其中“無”部分有4個筆畫,“絶”部分有7個筆畫。
無絶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其中,“無”來源于古文《詩經·雅頌·無偏》,“絶”來源于古文字形。
無絶的繁體字為「無絕」,其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有所不同。
在古時候,無絶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無絶的寫法為「無絕」。
1. 人生的學問無絶,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和進步。
2. 愛情是一條無絶的路,不管遇到多少困難,我們都應該勇往直前。
組詞:無盡、無窮、無休
近義詞:無限、無邊、無量
反義詞:有窮、有限、有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