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儉樸,粗陋。《漢書·地理志下》:“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南史·後妃傳論》:“ 明帝 統業,矯情儉陋,奉己之制,曾莫雲改。” 金 王若虛 《文辨》:“若以文章正理論之,亦惟適其宜而已,豈專以是為貴哉。蓋簡而不已,其弊将至於儉陋而不足觀也已。”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雖不可取于民,奢縱害公,亦不必釣名要譽,太儉陋也。” 吳稚暉 《書<神州日報·東學西漸>篇後》:“又古人一文概數事,不過如祖宗之世,生活儉陋,止有一室,吃飯在是,睡覺在是,讀書又在是。”
“儉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儉樸而粗陋,常用于形容生活條件或事物的簡樸與不精緻。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常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反映古代社會對節儉美德的推崇,但也隱含物質條件匮乏的客觀現實。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南史》等文獻。
儉陋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簡樸、拙劣、不富裕或簡陋。它由兩個部首組成:
儉字的部首是人,表示與人有關;其次是戋(jiān),表示狹小。
陋字的部首是阝(fù),表示地域;其次是子(zǐ),表示小。
儉陋的來源是古代人們對財富和生活水平的描述。它形容的是一種簡單樸素、不奢華、不講究的生活狀況。
在繁體漢字中,《儉陋》保持一樣的寫法。
在古時候,有些漢字的字形與現在略有不同。但是,《儉陋》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這個家雖然儉陋,但卻溫馨而幸福。
2. 這個村莊的生活條件比較儉陋,讓人感受到了貧困的邊緣。
組詞:儉樸、儉省、儉貨、陋巷、陋室。
近義詞:貧瘠、簡陋、拙劣。
反義詞:富裕、奢華、豪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