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缑氏山 。多指修道成仙之處。 唐 崔湜 《寄天台司馬先生》詩:“何年 緱嶺 上,一謝 洛陽 城。” 明 屠隆 《綵毫記·泛舟采石》:“二神姬鼓瑟 湘靈 ,兩仙郎吹笙 緱嶺 。” 清 吳偉業 《七夕即事》詩之四:“ 淮南 丹未熟, 緱嶺 樹先秋。”參見“ 緱氏山 ”。
“缑嶺”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語,其解釋需結合地理、曆史典故和文學意象:
基本含義
缑嶺原為古代地名,位于今陝西省華縣境内,因山勢高聳險峻而得名,常被用來形容高山或險峻的山勢。
曆史典故與象征意義
缑嶺與“缑氏山”相關聯,相傳是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又稱王子晉)修道成仙之處。這一典故使其成為道教文化中“修道成仙之地”的象征,常見于詩詞和戲曲。例如:
地理與字義延伸
從字義看,“缑”指刀劍柄上的纏繩,“嶺”指高大的山脈,組合後強化了山勢連綿、難以攀登的意象。部分文獻中,“缑嶺”也泛指五嶺(如大庾嶺)等著名山脈。
使用場景
“缑嶺”既是一個具體的地理名稱,又是承載神話色彩和文學意境的象征詞,需根據語境靈活理解。
《缑嶺》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位于山脈之間的高地。
《缑嶺》是由「缶」和「嶺」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缶」是指陶器,意味着容器;「嶺」則表示山脈。
根據拆分,「缑嶺」的總筆畫數為12個。
《缑嶺》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丘中有原》篇中,意為山脈之間的高地。原詩句為:“有缑有缺,其實四方。”
《缑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緱嶺」。
在古代漢字中,「缑嶺」寫作「缶嶺」。
1. 他們在穿越缑嶺時發現了一座古老的廟宇。
2. 這個礦場位于缑嶺下方,非常難以到達。
1. 缑山:指缑嶺所在的山脈。
2. 缑門:指通往缑嶺的入口。
1. 山嶺:指山脈之間的高地。
2. 山峰:指高聳入雲的山的頂端。
1. 谷地:指山脈之間的低窪地帶。
2. 平原:指地勢平坦的區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