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疥瘡的駱駝。喻不為人喜愛的事物。《北史·劉晝傳》:“ 子才 曰:‘君此賦,正似疥駱駝,伏而無娬媚。’”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雙行》:“今投贄詩文,以多多為善者,乃疥駱駝。”亦省作“ 疥駝 ”。 清 黃宗羲 《傳是樓藏書記》:“近世之以博洽名者, 陳悔伯 、 李於田 、 楊元瑞 之流,皆不免疥駝書簏之誚。”
“疥駱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該詞屬于較冷僻的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在于通過“病态駱駝”的意象,表達對事物或人的負面評價。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北史》或清代文人筆記。
疥駱駝(jiēluòtuó)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由于長期感染疥瘡而體貌丑陋、走路蹒跚的駝子。它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形容人或動物的外貌丑陋和病态。
疥駱駝的拆分部首為白(bái)和馬(mǎ),疥字的筆畫數為10畫,駱字的筆畫數為16畫,駝字的筆畫數為7畫。
疥駱駝這個詞出自《漢書·經籍志》中的“龜黻一疥駱駝”一詞,原指帝王将相身上的各種疾病和不幸。後來,這個詞擴展為形容人或動物的丑陋和病态。
疥駱駝的繁體字為癤駱駝。
在古代,疥駱駝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較為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和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1. 他的嘴唇傷瘡無數,看上去就像個疥駱駝。
2. 這隻狗長得太難看了,簡直就是一隻疥駱駝。
疥瘡、疥癬、駱駝、駱駝肉、駝背、駝峰、駝鈴
丑陋、糟糕、惡劣、麻木
美麗、俊秀、健康、活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