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于寫信、題寫詩文的特制紙張。 唐 李商隱 《送崔珏往西川》詩:“ 浣花 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鈎。”
2.泛指優質精美的紙張。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予出使 淮南 時,見有重載入 汴 者,求得其籍,言兩 浙 牋紙三暖船,他物稱是。” 明 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文事》:“ 石季龍 寫詔用五色紙,蓋牋紙之制也。”
“牋紙”中的“牋”是“箋”的異體字,指代古代用于題寫詩文或書信的小幅精美紙張。結合“紙”的定義(植物纖維制成的薄片,用于書寫、印刷等),可綜合解釋如下:
牋紙
指古代文人常用的精緻信紙或詩箋,具有以下特點:
因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牋紙”,此解釋基于“箋”的文化内涵與“紙”的基礎定義推導,具體曆史形制可參考古代文獻或文物資料。
《牋紙》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指的是可供書寫或繪畫的紙張。
《牋紙》的部首是牛(父),總筆畫數為12畫。
《牋紙》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籍上。在古代,人們為了進行書寫和繪畫,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其中之一就是牋紙。
《牋紙》的繁體形式為「牋紙」。
《牋紙》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無太大差異,仍為「牋紙」。
1. 他拿起一張牋紙,開始寫下他的心情。
2. 這幅畫是用宣紙代替牋紙完成的。
1. 書牋:指用于寫字的紙張。
2. 草牋:指用于草書寫字的紙張。
3. 文牋:指用于文房四寶書寫的紙張。
1. 箋紙:指用于寫信或文書的紙張。
2. 算紙:指用于進行算術運算的紙張。
1. 布:與紙張相對,指的是紡織品。
2. 木闆:與紙張相對,指的是木質闆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