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棄和終止。《書·召诰》:“天既遐終大邦 殷 之命。” 孔 傳:“言天已遠終 殷 命。” 清 方苞 《七思·弟椒塗》:“涉季春兮月生魄,命遐終兮阨鬼伯。”
“遐終”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義與典籍用例進行解析。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闡釋其意義,并附權威參考來源:
遐終(xiá zhōng)
指生命的終結、死亡,帶有莊重或委婉的修辭色彩。
二字複合後,強調生命走向終極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獻中對逝世的諱稱。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83頁
明确收錄“遐終”詞條,釋義為:“猶遐逝。指死亡。”
例證引《後漢書·申屠蟠傳》:“終享遐壽,克光遐終。”
《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125頁
引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遐,假借為‘殁’,終也。”佐證“遐”含生命終結義。
王羲之《蘭亭序》(傳世文獻)
名句“終期于盡”中“期于盡”與“遐終”意涵相通,均指向生命自然的終點。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中國辭書出版社,2010年。
官方介紹(注:此為出版社官網,詞條内容需查閱紙質或授權電子版)
《故訓彙纂》
宗福邦等主編,商務印書館,2003年。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範晔撰,通行古籍版本。
“遐終”屬文言婉辭,核心義為“生命終結”,其釋義及用例均以經典辭書與古籍為據,兼具語言考據與文化内涵。
“遐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遐終(xiá zhōng)指離棄和終止,常用于描述事物或命運的終結。該詞由“遐”(遙遠、遠離)與“終”(結束)組合而成,強調一種帶有疏離感的終止狀态。
《尚書·召诰》
例句:“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
孔穎達注解說:“言天已遠終殷命”,即上天已遠離并終結了殷商的國運。
清代方苞《七思·弟椒塗》
例句:“命遐終兮阨鬼伯。”
此處指生命終結,被鬼神所困,帶有命運被迫終止的意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尚書》及清代文學作品。
哀悴白裘白玉棺八斤半鄙悖愎狠不臧滄浪叟草擾超今絶古宸寵趁隊誠惶誠恐辰鑒大羅氏殿虎奠獻冬眠東怨西怒堆堆方趾鋒钲棼纚阜成各行各業羹獻宮殿官樣文章含鈴子核銷河陽一縣花駕浪金跸鸠募柯幹蠟闆老大兒累疊連帙累牍明覈納訪内廷評論員乾構鉛霜起號邛巨肉用牛軟劑濡溺上系神策軍申舉士臣水晶簾死别送官素雉談圓說通同惡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