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箘簬 ”。亦作“ 箘露 ”。美竹;箭竹。《書·禹貢》:“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 蔡沉 集傳:“箘簵,竹名……蓋竹之堅者,其材中矢之笴。”《淮南子·兵略訓》:“夫栝 淇 衛 箘簵,載以銀錫,雖薄縞之幨,腐荷之矰,猶不能獨射也。”《淮南子·本經訓》:“是以松柏箘露夏槁,江河三川絶而不流。” 莊逵吉 注:“箘露之露當作簬。” 漢 劉向 《說苑·正谏》:“ 荊文王 得如黃之狗,箘簬之矰,以畋於 雲夢 。” 唐 李德裕 《懷鸮賦》:“我樂遐深,幽居北岑,積杉松之翠靄,蔽箘簵之清陰。”
“箘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箘簵”指美竹或箭竹,屬于竹類植物的一種,常被用于制作箭杆等器物。該詞在古籍中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現,如“箘簬”“箘露”,但核心含義均與竹子的優良品種相關。
箘簵竹質地堅韌,古代常用于制作弓箭、樂器或工藝品,屬于較為名貴的材料。例如《楚辭》等文獻中提到的“箘簵”可能暗喻高潔、挺拔的品質。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且現存資料有限,建議參考《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或專業文獻進一步考據。
《箘簵》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指一種古代文具,用于記載和書寫。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複合詞,分别為箘和簵。
拆分《箘簵》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箘:竹 + 軟冠 + 勾,共14畫
簵:竹 + 呂,共15畫
《箘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含義源于古人對于記載事物的需求。現代繁體字中,箘被寫作「箞」,簵被寫作「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箘簵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根據古籍和銘刻文獻的記載,古代的箘簵字形與現代相比可能略有差别,但總體上保持了竹的形狀,并加入了一些特定的筆畫部件。
1. 春秋時期,箘簵是貴族書寫文章的重要工具之一。
2. 這本書中收錄了許多古代箘簵上的文字。
根據《箘簵》的意思,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箘帚、箘籠、簵箋、簵案
與箘簵相近義的詞語有:
筆硯、卷軸、紙張
與箘簵相反義的詞語有:
電腦、鍵盤、打印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