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见利思义的意思、见利思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见利思义的解释

看到利益,想到道义。谓以道义为重。《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谨候》:“四曰廉,见利思义也。” 清 唐甄 《潜书·制禄》:“凡人之性,上者有义无利,其次见利思义,其下见利忘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见利思义”是一个源自儒家思想的成语,强调在利益面前应以道义为准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看到利益时,首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而非被利益驱使。它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在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冲突时,优先坚守道义。

  2. 出处与背景
    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认为,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可称为“完人”。该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利之辨”的核心议题,主张“义然后取”,即符合道义的利益方可获取。

  3. 深层内涵

    • “义”与“利”的关系:“义”指公正合宜的原则,“利”指物质利益。成语并非否定利益,而是强调以道义为取舍标准。
    • 实践意义:提醒人们在商业、人际交往等场景中保持廉洁自律,避免贪婪。
  4. 反义词与对比
    反义词为“见利忘义”“利令智昏”,二者均批判因利益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

  5. 例句与应用

    • “我们在利益面前,要见利思义,而不能光想自己。”
    • 古代典籍中,常与“见危授命”并用,形容品德高尚之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哲学背景或历史演变,可参考《论语》原文或儒家经典相关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遇到利益时能够考虑到道义和正义。它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见"(jiàn)、"利"(lì)、"思"(sī)、"义"(yì)。其中,"见"是由"⺆"和"见"两个部首组成的,总共有四画;"利"是由"禾"和"刂"两个部首组成的,总共有七画;"思"是由"心"和"田"两个部首组成的,总共有九画;"义"是由"羊"和"丶"两个部首组成的,总共有三画。这四个字的组合形成了成语的含义。

《见利思义》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文章描述了梁王问梁惠王如何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梁惠王回答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这句话即表明了一个领导者应该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道义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成语,形成了现今的《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見利思義」,字形和简体字稍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是相同的。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见"的字形是"見","利"的字形是"利","思"的字形是"思","义"的字形是"義"。虽然字形有所变化,但字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下面是一个例句,展示了《见利思义》的用法:
他作为一名律师,始终秉持着《见利思义》的原则,在处理案件时总是考虑到客户的利益,同时也不违背法律和道义。

与《见利思义》相关的组词有很多,比如"见义勇为"、"见义救人"、"见利忘义"等。这些成语都围绕着利益和道义展开,有的表达正面价值观,有的则是贬义的。

与《见利思义》相近义的词语有"见财起意"、"利欲熏心",它们强调个人因贪图利益而抛弃原则。而相反义的词语包括"舍利从义"、"不图私利",这些词语表示在追求利益时能够坚守道义并牺牲个人利益。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