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见利思义的意思、见利思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见利思义的解释

看到利益,想到道义。谓以道义为重。《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谨候》:“四曰廉,见利思义也。” 清 唐甄 《潜书·制禄》:“凡人之性,上者有义无利,其次见利思义,其下见利忘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见利思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当面对利益诱惑时,要首先思考是否符合道义、正义和道德准则。这个成语强调在个人利益与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坚守道义,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义利之辨”的价值观。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见利思义”的字面解析为:“见”意为看见或遇到,“利”指利益、好处,“思”表示思考,“义”则指道义、正义。综合起来,成语告诫人们在利益面前不应盲目追求,而需反思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例如,在商业或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金钱诱惑,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先考虑是否损害他人或违背诚信,而非直接谋取私利。这个成语常用于褒义语境,形容人的高尚品格和自律精神。

成语的出处可追溯至《论语·宪问篇》,孔子在原文中说道:“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将“见利思义”视为成为“完人”(道德完备之人)的基本标准之一,强调了在利益诱惑下坚守道义的重要性。历史上,这个成语被儒家学者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进一步阐释,认为它体现了“以义制利”的伦理观,即道义应作为利益的约束和指导原则。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见利思义”不仅用于个人修养描述,还广泛应用于教育、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建设领域。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看到利益时,要想到道义”,并指出其反义词为“见利忘义”,后者形容为利益而背弃道德的行为。成语的用法灵活,常见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例如:“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若能见利思义,便能赢得长久信任。”

引用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见利思义”是一个源自儒家思想的成语,强调在利益面前应以道义为准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看到利益时,首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而非被利益驱使。它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在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冲突时,优先坚守道义。

  2. 出处与背景
    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认为,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可称为“完人”。该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利之辨”的核心议题,主张“义然后取”,即符合道义的利益方可获取。

  3. 深层内涵

    • “义”与“利”的关系:“义”指公正合宜的原则,“利”指物质利益。成语并非否定利益,而是强调以道义为取舍标准。
    • 实践意义:提醒人们在商业、人际交往等场景中保持廉洁自律,避免贪婪。
  4. 反义词与对比
    反义词为“见利忘义”“利令智昏”,二者均批判因利益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

  5. 例句与应用

    • “我们在利益面前,要见利思义,而不能光想自己。”
    • 古代典籍中,常与“见危授命”并用,形容品德高尚之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哲学背景或历史演变,可参考《论语》原文或儒家经典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哀顿场杵超踰查无实据嵖岈山朾螘出警入跸黜冢恫疑虚猲缝絍棼集孚洽浮现覆谳负质贵权骨力过户黄卷皇舞昏赖兼乘酒坛急于帘鈎连滚带爬龙精虎猛漫无边际煤尾黾俯靡衣玉食难处捻着鼻子逆探撇末溥鬯暴晒强学挈令气态秋鞘泅水衽裳柔牷僧钟商功设祭深山长谷守长诵记炭薪梯航同甫往蹇无谋乡宦县门小叔小卒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