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ight] 分量
斤和兩。計算重量的單位。因亦借指重量;分量。《淮南子·人間訓》:“大鬥斛以出,輕斤兩以内。”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此為絲線既經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徐乃説其斤兩之輕重,端匹之修短,人皆能之,何煩於哲哉!”《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拈 須彌山 ,即知斤兩。”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下》:“ 李 ( 李白 )之《烏栖曲》、《楊叛兒》等,雖甚足情緻,終是斤兩稍輕,詠歎不足。”《西遊記》第三一回:“俗語雲:‘尿泡雖大無斤兩,秤鉈雖小壓千斤。’”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九:“ 徐義德 雖然講話不多,卻有斤兩。”
“斤兩”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斤和兩是中國傳統重量單位(1斤=16兩,現代改為1斤=10兩),用于衡量物體輕重。例如:“香蕉按斤兩出售”。
古代文獻中常見其作為計量單位的用法,如《淮南子》提到“大鬥斛以出,輕斤兩以内”。
引申含義
引申為“分量”或“重要性”,多用于比喻。例如:“他的話很有斤兩”表示言語有分量或價值。
現代漢語中,“斤兩”更常用于比喻,強調言語、決策或事物的實質價值,如“讨論問題的斤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淮南子》《抱樸子》等典籍。
《斤兩》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重量的單位。斤是一種古代中國的計重單位,相當于500克;兩是斤的十分之一,相當于50克。
《斤兩》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斤(部首:斤)和兩(部首:勹)。
斤的筆畫數為4,兩的筆畫數為3。
斤和兩這兩個字的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時期。斤字最初是由象形的斤形演變而來,表示斧頭。而兩字則由象形的兩豎加上表示數目的點構成。
在繁體字中,斤和兩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斤和兩的形狀稍有不同。古代的斤字形狀更加扁平,兩字則是由兩個豎直的線和一個點組成。
1. 這袋米重了五斤兩兩。
2. 這個水果攤上一斤兩兩地賣。
1. 斤斤計較
2. 物斤而知
3. 一斤半兩
1. 公斤
2. 磅
1. 盎司
2. 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