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ight] 分量
斤和兩。計算重量的單位。因亦借指重量;分量。《淮南子·人間訓》:“大鬥斛以出,輕斤兩以内。”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此為絲線既經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徐乃説其斤兩之輕重,端匹之修短,人皆能之,何煩於哲哉!”《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拈 須彌山 ,即知斤兩。”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下》:“ 李 ( 李白 )之《烏栖曲》、《楊叛兒》等,雖甚足情緻,終是斤兩稍輕,詠歎不足。”《西遊記》第三一回:“俗語雲:‘尿泡雖大無斤兩,秤鉈雖小壓千斤。’”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九:“ 徐義德 雖然講話不多,卻有斤兩。”
斤兩是漢語中表示物體重量的傳統計量單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實際應用價值。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及使用場景進行詳細說明: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合稱“斤兩” 泛指物品的重量,引申為事物的分量、價值或重要性。
例:“掂量斤兩”指權衡輕重,“斤斤計較”形容過分計較細微得失。
秦漢時期實行“十六兩制”,1斤=16兩,據傳秤杆上的16顆星象征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及福祿壽三星,缺斤少兩會“折福損壽”(《中國度量衡史》)。
1959年國務院頒布《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規定1斤=10兩=500克,與國際公制接軌(《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源自古代16兩制(半斤=8兩),比喻雙方水平相當,含輕微貶義。
《水浒傳》第二十三回:“武松道:‘我與他半斤八兩,怕他怎地!’”
形容過分計較細節,如《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細算盤、分斤撥兩。”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文獻及曆史語料,系統闡釋“斤兩”的詞義源流與文化語境。
“斤兩”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斤和兩是中國傳統重量單位(1斤=16兩,現代改為1斤=10兩),用于衡量物體輕重。例如:“香蕉按斤兩出售”。
古代文獻中常見其作為計量單位的用法,如《淮南子》提到“大鬥斛以出,輕斤兩以内”。
引申含義
引申為“分量”或“重要性”,多用于比喻。例如:“他的話很有斤兩”表示言語有分量或價值。
現代漢語中,“斤兩”更常用于比喻,強調言語、決策或事物的實質價值,如“讨論問題的斤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淮南子》《抱樸子》等典籍。
白銅飽德波勢捕食測天誠恪春工辭金蹈海痤人地券地下水回灌低羞笃速放骜芳序烽戍鋒轺分證廣大教化主行列黑蛇河魁橫民遑急華夷會餐回從交白卷焦耳定律跻厲金奔巴瓶荊棘窟窿梨花春陵衍民口魔方墨衣碰櫃酒批答辟選乾居遷沙骞污敲牙巧宗兒輕敵起遣雀羅門雀蒙山崩地陷松茸搜摘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汶上無霸午時茶屋下架屋獻捷小咬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