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田的意思、官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田的解釋

(1).公田的一種。《周禮·地官·載師》:“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官田者,公家之所耕田。” 俞樾 《群經平議·周官一》:“牛人掌養國之公牛,巾車掌公車之政令,注并曰:公猶官也。然則官田猶公田矣。先 鄭 之説自不可易。”

(2).國家控制的無主荒地。《後漢書·仲長統傳》:“其地有草者,盡曰官田,力堪農事,乃聽受之。若聽其自取,後必為姦也。”

(3).屬官府或皇室所有,私人耕種、官府收租的田地。《晉書·慕容皝載記》:“且 魏 晉 雖道消之世,猶削百姓不至於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悅樂。”《明史·食貨志一》:“ 明 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 宋 元 時入官田地。厥後有還官田,沒官田,斷入官田,學田,皇莊,牧馬草場,城壖苜蓿地,牲地,園陵墳地,公占隙地,諸王、公主、勳戚、大臣、内監、寺觀賜乞莊田,百官職田,邊臣養廉田,軍、民商屯田,通謂之官田。其餘為民田。” 明 袁介 《檢田吏》詩:“我家無本為經商,隻種官田三十畝。” 阿英 《關于鄭成功的二三事》:“土地占有關系,出現了官田、屯田、文武私田三種形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官田”是中國古代土地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廣義概念
    官田指由國家或皇室直接掌控的土地,與“民田”(私有土地)相對。其所有權歸官府或皇室,通常由私人耕種并向官府繳納地租或賦稅。

  2. 具體類型

    • 公田:西周時期已出現,如《周禮》記載的“官田”屬于公田的一種,供官府直接管理。
    • 無主荒地:漢代将未開墾的荒地劃為官田,由國家分配或招墾,如《後漢書》提及“有草者盡曰官田”。
    • 皇室莊田:如明清時期的皇莊、牧馬草場等,屬皇室私有。

二、曆史演變與制度特點

  1. 起源與制度化

    • 西周至漢代,“官田”名稱逐漸确立,标志着土地國有化制度的形成。漢武帝通過戰争和沒收富商田地擴充官田,以緩解財政危機。
    • 魏晉時期實行“官牛田”,官府提供耕牛,農民與官府按比例分成收成(如官六民四)。
  2. 功能與特點

    • 經濟功能:用于軍需(屯田)、官俸(職田)、教育(學田)等。
    • 賦稅較重:如明代江南官田賦稅遠高于民田,成為農民負擔。

三、特殊類型舉例

  1. 屯田:分軍屯(士兵耕種)、民屯(招募流民)、商屯(商人墾殖),用于邊疆開發和軍糧供應。
  2. 抄沒田:明初将元代貴族田地及罪犯田産收歸官田,稱為“抄沒官田”。

四、社會影響

官田制度雖增強了國家財政和軍事力量,但過度擴張易激化階級矛盾。如漢代官田政策導緻百姓負擔加重,明代江南官田的高賦稅引發多次抗租運動。


以上内容綜合了《周禮》《後漢書》《明史》等文獻記載,以及曆代土地制度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類型或案例,可參考、8、12的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官田的意思

官田是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國家或政府所占有的土地,是指政府所有的農田。

拆分部首和筆畫

官田是由宀(寶蓋頭部)和田(田字底部)兩個部首組成的。它的拼音是guān tián。它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官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地理志》中,用來描述政府占有的農田。它的繁體字是官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官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字體演變,可能會見到一些略有差異的寫法。

例句

1. 這片官田由政府負責管理。

2. 農民們每年都要交納一部分農産品作為官田的稅收。

組詞

官田在組詞中可以構成一些相關詞語:

- 官田制度

- 官田政策

- 地方官田

- 官田稅收

近義詞和反義詞

官田的近義詞是“國有農田”,它們的意思相同;而官田的反義詞是“私有農田”,它指的是個人或私人團體擁有的農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