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時日等。《書·胤征》:“俶擾天紀,遐棄厥司。” 孔 傳:“紀謂時日。” 清 顧炎武 《元日》詩:“東夷擾天紀,反以晦為元。”
(2).上天之紀綱。借指國家法紀。 漢 揚雄 《博士箴》:“ 秦 作無道,斬決天紀。” 晉 陶潛 《桃花源記》詩:“ 嬴氏 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明 楊慎 《封建》:“ 蚩尤 亦諸侯也,上幹天紀,下肆民殘。”
(3).星名。屬天市垣,凡九星。《漢書·天文志》:“天紀屬貫索。”《晉書·天文志上》:“天紀九星,在貫索東。九卿也,主萬事之紀。”
“天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源自《尚書·胤征》中“俶擾天紀,遐棄厥司”,孔穎達注解“紀謂時日”,指自然時序或曆法。清代顧炎武在《元日》詩中也以“東夷擾天紀”暗喻曆法混亂。
漢代揚雄《博士箴》提到“秦作無道,斬決天紀”,将“天紀”比作國家綱常法度。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詩》中“嬴氏亂天紀”影射秦朝暴政破壞社會秩序,明代楊慎《封建》則以“上幹天紀”強調維護法紀的重要性。
古代天文學中,“天紀”指天市垣内的九顆星,屬古代星官體系。《漢書·天文志》記載“天紀屬貫索”,《晉書·天文志》進一步說明其位置在貫索星東側,象征“九卿主萬事之紀”。
“天紀”一詞涵蓋自然時序、社會秩序與天文星象三重内涵,常見于古籍政論、詩歌及天文著作中。現代文學作品中偶見借用其象征義,如描述曆史事件時用“亂天紀”隱喻動蕩(參考的造句)。
《天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天命、天意或天的旨意。它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則和秩序,人們相信這些法則和秩序是由天上的神明所決定和安排的。
《天紀》的拆分部首是“天”和“紀”,其中“天”的部首是“一”,“紀”的部首是“纟”。所以整個詞的部首是“一”和“纟”。筆畫分别是4畫和7畫,總共11畫。
《天紀》是源自于中國古代的觀念和傳統。它代表了人們對宇宙和個人命運的理解和尊重。繁體字的表示為「天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古代的《天紀》可能會寫作「天記」或「天紀」。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也可能會對漢字的形狀和結構進行微調。
1. 我們要順應天紀,遵循道義的準則。
2. 他相信自己的成功是因為得到了天紀的眷顧。
天紀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短語或詞組,例如:
1. 天紀有常:指天道不變,宇宙法則永恒不變。
2. 天紀不可違:指人們應該遵守天的規律和道義的準則。
近義詞:天命、天道、天意。
反義詞:人為、隨意、自由意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