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的意思、禮記的詳細解釋
禮記的解釋
[Li Ji(Book of Rites)] 中國儒家經典之一。是戰國至漢初儒家禮儀論著的總集。内容包括禮制和儒家哲學兩部分,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制度、典禮、祭祀、教育、音樂和儒家學說的重要參考書。《漢書·藝文志》著錄131篇,西漢戴德删為85篇,名《大戴禮記》。他的侄子戴聖又删為49篇,名《小戴禮記》,收入“十三經”中。其中《中庸》、《大學》、《禮運》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學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詳細解釋
亦稱《小戴禮記》。儒家經典之一。為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大都由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由西漢戴聖編纂。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文物制度的參考書。
詞語分解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 記的解釋 記 (記) ì 把印象保持在腦子裡:記憶。記取。記性。博聞強記。 把事物寫下來:記錄。記功。記者。 記載事物的書冊或文字:遊記。日記。大事記。 符號,标識(?):印記。标記。記號。 古時的一種公文:奏
專業解析
《禮記》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主要記錄先秦至漢代的禮儀制度、社會規範及道德思想。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禮」
- 本義:祭祀儀式(《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引申為社會行為規範。
- 内涵:涵蓋典章制度(如《周禮》)、行為準則(如《儀禮》)及道德教化(如《禮記》)。
-
「記」
- 本義:記錄、論述(《說文解字》:「記,疏也」),指對禮儀的闡釋與補充。
二、文獻定位
- 成書背景:由西漢戴聖編定,輯錄戰國至漢初儒家學者對禮儀的論述,共49篇(來源:班固《漢書·藝文志》)。
- 核心内容:
- 制度篇:如《王制》《月令》述官制與歲時禮儀。
- 理論篇:如《禮運》提出「大同小康」,《學記》論教育原理。
- 行為規範:如《曲禮》《内則》載日常禮節。
三、學術價值
- 經學地位:唐代列為「五經」之一,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來源:孔穎達《五經正義》)。
- 思想貢獻:
- 系統化儒家倫理(如《大學》《中庸》的修身為本思想)。
- 奠定「禮治」理論基礎,影響後世法律(如《唐律疏議》引《禮記》條文)。
四、文化影響
- 教育傳承:宋代後成為科舉必考典籍,推動儒家思想普及(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 現代意義:部分禮儀規範(如祭祖、尊師)仍存于東亞文化圈,列入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
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本)
- 孔穎達《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版)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檔案(unesco.org/memory-of-the-world)
網絡擴展解釋
《禮記》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屬于“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十三經”和“四書五經”的核心典籍之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成書背景與結構
- 《禮記》原名《小戴禮記》,由西漢學者戴聖編纂,共49篇。其前身是戴聖叔父戴德整理的《大戴禮記》(85篇),但後世以《小戴禮記》流傳更廣。
- 内容主要為戰國至漢初儒家學者對先秦禮儀制度、倫理思想的論述,部分篇章托名孔子及其弟子對話。
2.内容與思想
- 禮制與倫理:系統記載先秦社會的典章制度、祭祀規範、婚喪禮儀等,如《曲禮》《王制》等篇。
- 儒家哲學:包含《大學》《中庸》《禮運》等篇章,闡述儒家政治理想(如“大同社會”)、心性修養(如“誠意正心”)及天人關系。
- 教育思想:強調“教學相長”“尊師重道”,如《學記》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學專論。
3.曆史地位與影響
- 東漢鄭玄為《禮記》作注後,其地位超越《周禮》《儀禮》,成為“三禮”之首。
- 宋代以後,《大學》《中庸》被朱熹收入“四書”,成為科舉考試核心教材。
- 對東亞文化圈的社會制度、倫理觀念及文學藝術影響深遠,如日本、朝鮮的禮法制度均受其啟發。
4.重要注釋版本
- 漢代鄭玄《禮記注》、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元代陳澔《禮記集說》、清代孫希旦《禮記集解》等均為權威注本。
《禮記》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制度的重要文獻,更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載體。其内容兼具曆史價值與哲學深度,至今仍是理解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關鍵典籍。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篇章或注釋,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曆代集解版本。
别人正在浏覽...
稗秕閉戶蠶績禅味嘲評出水芙蓉漼漼存拯大厮八調察抵牾冬令訛法腹測杲杲夠意思乖喪古始河公咶耳華耀彙薦悔其少作護欄獲車鬋鬒交叉感染椒瑾藉蔭精工敬候經驗主義金字經救駕稽限畯德軍糧巨人長德扣屎盔子藍玉老實巴腳率肆門賓明舉平曠披示溥覽遷祧巧舌如簧情侶卻退三唐省台時和詩軸松球啴緩文明戲消融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