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持護衛;環繞護衛。《漢書·天文志》:“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環之匡衞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身不能以道匡衞,思患預防,愧歎之深,言何能喻。”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遂斬 超 、 雅 ”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 蘇峻 逼主上幸 石頭 , 雅 與 劉超 竝侍帝側匡衞。” 唐 元稹 《兩省供奉官谏靈駕幸溫湯狀》:“官曹盡復於田萊,殿宇半堙於巖谷。深林有逸才之獸,環山無匡衞之廬。” 王國維 《和巽齋老人伏日雜詩》:“南流河屬地,西柄鬥垂天。匡衞中宮斥,棓槍複道纏。”
“匡衛”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扶持護衛或環繞護衛,具體解釋如下:
天文象征
《漢書·天文志》提到“環之匡衞十二星,藩臣”,描述紫微垣周圍十二顆星如藩臣般環繞護衛天極星,體現“匡衛”的環繞護衛之意。
人身或政治保護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書》《世說新語》等原典,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匡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匡”,第二個字是“衛”。
“匡”字的部首是“勹”,有4個筆畫;“衛”字的部首是“卩”,有6個筆畫。
“匡衛”這個詞源自于古代中國的官職名稱。這個官職屬于周朝時期的官制,職責是協助君主處理國家事務,保護安全。 在繁體字中,“匡”字的寫法相同,而“衛”字寫作“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會将“匡”字的右邊的一豎形成左右對稱的形狀,即類似于“丱”。而“衛”字則有多種變體寫法,有時會将“卩”字的上部變為“廠”,下部變為“乚”或“㐄”。
1. 匡衛國家,守衛家園。 2. 他勇敢無畏,在戰場上匡衛着正義。
1. 匡正:指糾正錯誤,恢複正道。 2. 衛士:指保衛者,守衛國家或個人安全的人。
近義詞:守衛、保護、保衛。 反義詞:破壞、荒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