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检校的意思、检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检校的解释

[check] 审查核对;核实

详细解释

(1).查核察看。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词:“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江寧 涂爽亭 ,善小儿医,能诗…… 辛丑 九月,以书来诀,一切身后事,亲自检校。”

(2).官名。 晋 始设,原为散官, 元 以后为属官, 清 代仅府有检校官,为低级办事官员。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宣和 末, 郑伸 自检校太师,忽落检校为真太师,国初以来所无有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古官尊卑不一》:“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书侍郎也,古大而今小者检校提举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检校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围绕"核查"与"监督"展开。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辞源》的释义,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呈现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基本职能释义 作为动词使用时,指对事物进行审核查验的行政行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检,书署也"与"校,木囚也"的原始字义,已包含核验文书、纠正错误的内涵,《后汉书·陈忠传》记载的"检校户籍"即为此类行政核查的早期例证。

二、职官制度演变 自魏晋至唐宋时期,该词演变为官职名称,特指临时性或代理性职务。唐代杜佑《通典》记载的"检校官"制度,指官员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而未正式除授的情况。宋代沿袭此制,《宋史·职官志》载有"检校太师""检校尚书"等19等检校官阶,形成独特的职官体系。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言应用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保留其"审查核对"的核心语义,常见于法律文书和审计领域。在医学语境中,《中医大辞典》收录"检校"作为诊察验证的代称,如脉象检校、药剂检校等专业用法。

该词语的历时演变展现汉语词汇从具体行政行为到抽象制度概念的语义扩展过程。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及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的权威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检校”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分为动词和官职两类,具体解释如下:

一、动词含义(审查核对)

指查核、核实,常用于对账务、文稿等内容的审查校对。例如:

二、官职含义(历史沿革)

  1. 南北朝:作为临时派遣职务,如“检校秘书”,非正式官衔。
  2. 隋代:成为正式官衔,具备实际职权。
  3. 唐代:
    • 中前期:加“检校”表示代理官职(如检校尚书),虽非正式任命,但可行使职权;
    • 中后期:演变为散官或虚衔,用于加官以示恩宠,无实权。
  4. 宋元明清:逐渐成为低级属官,如元代中书省检校官掌文书,清代仅设于府衙。

三、其他补充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中“检校”的用法或官职演变细节,可查阅《世说新语》《随园诗话》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按选按眼饱食煖衣比天高不占之书巢菜晨风沉迷不悟代倩费口唇風煞逢晤佛手蕉高石钩佩骨剌剌寒芜洄漩甲父解员结怨经济危机今时九光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拘致库门来思浪漫林芿眉匠枚列棉柴腼愧明德门摹肖千古计千狐腋青饲料秋雨崎嶢染蓝涅皂三术沙场羶根俟候颂扬谈议霆击土産颓放吞声饮气脱字万般详详细细闲园小众谢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