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鳥名。比翼鳥。《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 郭璞 注:“似鳧,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飛。”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 崇吾之山 有鳥,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飛,名曰鶼鶼。” 宋 張先 《于飛樂令》詞:“蜀紅衫,雙繡蝶,裙縷鶼鶼。” 明 無名氏 《霞箋記·端陽佳會》:“願為比翼,永效鶼鶼。若有私心,神明作證。”
(2).比喻夫婦情誼。 明 無心子 《金雀記·定婚》:“人緣偶就天機巧,青春成就鶼鶼好,我也不慮頻頻華髮蕭。” 清 納蘭性德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詞:“别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清 蒲松齡 《代畢信涉通王受茲啟》:“惟願琴瑟靜好,鶼鶼諧比翼之祥;鸞鳳和鳴,詵詵兆宜男之瑞!”
“鹣鹣”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又稱“比翼鳥”。其特點為雌雄雙鳥各有一目一翼,必須相互依偎才能飛翔,因此常被用來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或密不可分的情誼。
神話來源
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外南經》等古籍,描述其為“比翼鳥”,兩鳥不合并則無法飛行。這種共生特性被賦予深厚的象征意義,成為文學中常見的意象。
文化寓意
因雙鳥相依的特性,“鹣鹣”多比喻夫妻恩愛或知己情誼。例如成語“鹣鲽情深”(“鲽”為比目魚,與“鹣”呼應)即形容親密關系。
文學運用
古代詩詞常以“鹣鹣”寄托情感,如清代納蘭性德《南鄉子》中“别語忒分明,午夜鹣鹣夢早醒”,借其意象表達離别之痛。
現代延伸
當代偶爾用于文藝創作或命名中,延續其古典浪漫色彩,但日常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保留在傳統文化語境裡。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或演變脈絡,可查閱《爾雅》《博物志》等古籍,或研究詩詞中的象征修辭。
《鹣鹣》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羽毛破舊的樣子,或者描述羽毛殘破的鳥類。
鹣鹣的部首是鳥(鳥)部,總共有14個筆畫。
《鹣鹣》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在繁體字中,鹣鹣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鹣鹣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鹣鹣的上面有個“幹”字的旁邊,下面是一條長橫,整個字形像是一隻羽毛破損的鳥。
1. 他的衣服上有幾根鹣鹣的羽毛,看起來很破舊。
2. 這隻小鳥的羽毛鹣鹣的,一定是在飛行中遇到了困難。
鹣鹣羽、鹣鹣翅、鹣鹣飛
殘破、破舊、破損
完好、完整、新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