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語的意思、傳語的詳細解釋
傳語的解釋
傳話。《國語·周語上》:“百工諫,庶人傳語。” 韋昭 注:“百工卑賤,見時得失不得達,傳以語王也。”《後漢書·清河王劉慶傳》:“帝将誅 竇氏 ……又令 慶 傳語中常侍 鄭衆 求索故事。” 唐 岑參 《逢入京使》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孩兒感些風寒,這幾日身子不快,來不得。傳語員外得知,一好便來。” 魯迅 《書信集·緻李小峰》:“倘見 達夫 先生,并乞傳語平安為托。”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語的解釋 語 (語) ǔ 話:語言。漢語。英語。語錄。語彙。語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語言的動作:手語。旗語。 說:細語。低語。 語 (語) ù 告訴:不以語人。
網絡擴展解釋
“傳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過言語傳遞信息或傳話,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字義解析:由“傳”(傳遞)和“語”(言語)構成,強調通過語言進行信息傳達。
- 適用範圍:多用于描述不同社會階層間的間接溝通,如古代庶民通過中間人向君主傳達意見,或親友間托人帶話。
2.曆史出處與用法
- 古籍例證:
- 《國語·周語上》:“百工谏,庶人傳語。”指工匠和百姓通過傳話向君主進谏。
- 《後漢書》中記載漢帝令清河王劉慶通過宦官傳語,完成政治任務。
- 等級制度體現:古代因身份限制,底層人士需通過“傳語”間接表達訴求,反映了社會階層的差異。
3.文學中的經典用例
- 唐詩名句:岑參《逢入京使》中“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生動刻畫了戍邊将士托人帶口信的場景。
- 白話小說:如《警世通言》中人物通過傳語傳遞消息,展現日常生活中的溝通方式。
4.現代語境中的變化
- 使用頻率:隨着通信技術發展,“傳語”在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但仍是文學、曆史研究中的常見詞彙。
- 延伸含義:可泛指間接的信息傳遞,如“媒體是公衆與事件之間的傳語者”。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詩詞引用,可參考滬江詞典、漢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傳”意為傳遞、傳播,表示信息在人與人之間流傳的行為,“語”指話語、言辭,表示通過語言表達思想的方式。傳語的意思即是通過語言傳遞信息和思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傳語的第一個字“傳”拆分為亻(人)和專(刀)兩個部首,共12個筆畫;
傳語的第二個字“語”拆分為讠(言)和吾(五)兩個部首,共7個筆畫。
來源:
傳語源自于古代漢字,其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尚書·洪範》一書,意思與當代用法相同,即通過言語傳遞信息。
繁體:
傳語的繁體字為傳語,繁體字形式比簡體字多了一些筆畫與結構的複雜性,用于傳統的漢字書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傳語的寫法與現代并無太大差異,使用的部首和筆畫相同。但字體和書寫風格可能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用平易近人的傳語方式,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他的觀點。
2. 這個故事通過精彩的傳語,傳達了深刻的社會價值觀念。
組詞:
傳達、傳遞、傳播、語言、口傳、信息傳輸
近義詞:
言傳、口述、口授、說話、講解
反義詞:
聽話、默寫、閱讀、沉默、失言
希望以上的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