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日和朔日。亦泛指節日。 唐 無名氏 《冥音錄》:“﹝長女﹞每至節朔,輒舉觴酹地,哀咽流涕。” 宋 葉適 《沉仲一墓志銘》:“吾賴 仲一 ,常兄事之,然每節朔,束帶相看,啜茗徑去矣。”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四折:“逢個節朔,遇個冬年,拿着這一盞兒茶錢,告哥哥可憐見!”
“節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節日和朔日(農曆每月初一),也泛指一般節日。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
多用于描述時間流轉與歲時更替,常見于古代詩詞、墓志銘等文體,強調對時間流逝的感懷或對節日的儀式性表達()。
近義詞有“歲時”“節令”,英文可譯為 seasonal festivals 或 lunar dates()。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節朔》是一個中文詞語,它可以用來表示月初或一年的開頭。在古代,人們常用《節朔》來指代傳統的節日或正月初一的慶祝活動。
《節朔》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漢字:節(jié)和朔(shuò)。
節的部首是艹,它共有8個筆畫;朔的部首是月,它共有10個筆畫。
《節朔》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曆法。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中,人們根據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來制定農事和生活的規劃。每個月初或年初都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所以《節朔》這個詞逐漸形成并被廣泛使用。
《節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節朔」。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節的字形與現代相似,但朔的字形稍有不同。朔的古字形是「曰月」,象征着月亮的形狀。
1. 這個月的節朔正好是在星期一。
2. 我們要在節朔這天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組詞:節日、節氣、朔風、朔日。
近義詞:開光、開天、開普。
反義詞:晦朔、望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