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圓的意思、方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圓的解釋

(1) [circumference]∶指定半徑範圍内的面積

20公裡方圓之内的40個内湖

(2) [about]∶圍繞;在…周圍地

這個湖方圓一裡,寬半裡

詳細解釋

亦作“ 方圜 ”。亦作“ 方員 ”。1.方形與圓形。亦泛指事物的形體、性狀。《管子·形勢解》:“以規矩為方圜則成,以尺寸量長短則得。”《尹文子·大道上》:“生于不稱,則羣形自得其方圓。名生于方圓,則衆名得其所稱也。”《淮南子·俶真訓》:“今盆水在庭……濁之不過一撓,而不能察方員。” 宋 範仲淹 《禮義為器賦》:“寧因雕琢之勞,見無不為;豈定方圓之體,不速而成?”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委巷叢談五》:“印章謎雲:‘方圓大小隨人,腹裡文章儒雅。有時滿臉桃紅,常在風前月下。’”

(2).指方法、準則。 唐 李華 《詠史》之四:“如何得良吏,一為製方圓。” 宋 蘇轼 《謝王内翰啟》:“奇文高論,大或出於繩檢;比聲協句,小亦合於方圓。”

(3).指天地間。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羅方員而綺錯,窮海陸而兼薦。”

(4).範圍;周圍。《宣和遺事》前集:“ 徽宗 道:‘見説月宮方圓八百裡,若到 廣寒宮 ,須有一萬億,如何得到?’”《三國演義》第七三回:“ 建安 二十四年秋七月,築壇於 沔陽 ,方圓九裡。” 郭小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詩:“方圓幾十裡的廠地,處處是繁茂的野草。”

(5).籌劃;籌集。 唐 李德裕 《奏銀妝具狀》:“至於綾紗等物,猶是本州所出,易於方圓。” 唐 谷神子 《博異記·岑文本》:“﹝ 漢 帝﹞有事擁遏教化,不得者,無不相問。僕嘗與方圓,行下皆得通暢。”《舊唐書·食貨志上》:“﹝ 李兼 、 杜亞 、 王緯 、 李錡 等﹞皆競為進奉,以固恩澤。貢入之奏,皆曰‘臣於正稅外方圓。’”

(6).隨宜;變通。 唐 羅隱 《讒書·答賀蘭友書》:“非僕之不可苟合,道義之人,皆不合也。而受性介僻,不能方圓。”《舊唐書·食貨志上》:“所以先有告示,許有方圓,意在他時行法不貸。” 明 楊柔勝 《玉環記·範張别臯》:“多謝母親善言相勸,隻是爹爹言語上欠些方員。” 沙汀 《炮手》:“﹝他﹞不拘對誰都一團和氣,不拿架子。又肯遇事方圓,從未做過落井投石的事。”

(7).“方枘圓鑿”的略語。《楚辭·離騷》:“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王逸 注:“言何所有圓鑿受方枘而能合者。” 唐 杜甫 《牽牛織女》詩:“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郭知達 集注引《楚辭·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圓”作為漢語常用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展開:

一、地理空間範疇 指以某點為中心的一定輻射範圍,常見于描述區域面積或周邊環境。例如“方圓五公裡”表示以某處為圓心、半徑五公裡的圓形區域。此用法源自古代土地測量制度,《孟子·離婁上》有“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之句,後引申為空間範圍的統稱。

二、形态與規範範疇

  1. 幾何概念:指方形與圓形兩種基礎圖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此為“方圓”的本義,如《周髀算經》中“方屬地,圓屬天”即體現古人對方圓形态的哲學認知。
  2. 禮法象征:在傳統文化中衍生為規則、法度的代稱,《漢語大詞典》引《文子·自然》注:“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物之功形矣”,此處強調社會行為準則。

(本文釋義參考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孟子譯注》、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方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形狀與範圍

    • 指方形與圓形,或泛指事物的形體、形狀。例如《管子·形勢解》提到“以規矩為方圓則成”,強調通過規則形成具體形态。
    • 引申為一定範圍内的面積或區域,如“方圓百裡”表示以某點為中心、半徑為百裡的圓形範圍。
  2. 方法與準則

    • 比喻為人處世的規則或标準,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3. 天地間

    • 古代語境中可指代宇宙或自然空間,如“方圓之内,萬物皆生”。

二、引申與文化寓意


三、例句與用法


四、數學與文化延伸


通過以上解釋,可見“方圓”不僅是一個描述形狀或範圍的詞彙,更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和實用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或出處,可參考相關典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凋零牓帖卞田居妣祖撥天關長弟鄽阓嘲诮逞妙饎人初平詞題鞮寄獨攬大權放班反監風兵草甲鋒手剛健國望寒碜皓潔火人靜閟凈掃舉辦巨功拘囹均心朗俊廉角留放理緻栊門緑林強盜妙麗虐士臬樴甯樂阙短人命軟包時來運轉私鹽私醋溯水行舟挺觸停傳退默歪剌菀濁文壇兀自霞閣香毬效當小書謝拙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