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供招的意思、供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供招的解釋

(1).人犯招供。《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既不曾有人來同小娘子吃酒,亦不知付簡貼兒來的是何人。打死也隻是恁麼供招。”《水浒傳》第三回:“如若供招明白,拟罪已定,也須教我父親知道,方可斷決。”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疑獄》:“汝從實供招,免受刑罰。”

(2).指書面供詞。 明 徐榜 《濟南紀政·楊化記》:“太守見其情真事确,取供招,解撫臺。”

(3).喻指直抒胸臆的文字。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今人晝之所行,夜之所思,耳之所聞,目之所見,特此數者,終日習俗,故自寫供招,痛快無蹇澀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供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在古代司法和公文語境中使用,其核心含義是:

指犯罪者承認罪行并陳述犯罪事實的口供或書面供詞。

具體解析如下:

  1. 字義拆解:

    • 供 (gòng):本義為陳設、奉獻,引申為陳述、交代。在司法語境中特指嫌疑人或犯人對自身行為、事實的陳述。
    • 招 (zhāo):本義為用手勢叫人來,引申為承認(罪行)、引來(後果)。在司法語境中特指承認、認罪。
    • 合義:“供招”即指(犯人)招認罪行并供述相關事實的行為,也指招認後形成的供述内容(口供或筆錄)。
  2. 用法與語境:

    • 動詞用法:指犯人承認并交代罪行。例如:“犯人當堂供招了全部犯罪經過。”
    • 名詞用法:指犯人承認罪行後所作的陳述記錄,即“供詞”、“口供”。例如:“根據犯人的供招,官府找到了贓物。”、“錄其供招。”
    • 常見于:古代法律文書、公案小說、曆史典籍中,用于描述審訊過程和結果。具有明顯的司法術語色彩。
  3. 與現代詞彙的關系:

    • “供招”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主要由“招供”、“供認”、“口供”、“供詞”等詞替代。
    • “招供”更側重于承認罪行的行為(動詞)。
    • “供認”指承認并陳述(罪行或事實)。
    • “口供”/“供詞”則指陳述的内容(名詞)。
    • “供招”一詞本身兼具動詞(承認并陳述)和名詞(陳述内容)的雙重含義,且帶有更濃厚的文言或古代司法文書色彩。

“供招”是一個源于古代司法實踐的詞彙,意指犯人承認罪行并陳述犯罪事實的行為,或指該行為所産生的書面或口頭供述記錄。它反映了傳統法律文化中獲取罪犯自證在定案中的重要性。在現代漢語中,其功能已被“招供”、“供認”、“口供”、“供詞”等詞所分擔,但“供招”仍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作品中。

網絡擴展解釋

“供招”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人犯招供
    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審訊中承認罪行。例如《水浒傳》第三回提到:“如若供招明白,拟罪已定,也須教我父親知道,方可斷決。”
    此用法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強調口供的陳述過程。

  2. 書面供詞
    指記錄犯罪事實的書面文件。如明代徐榜《濟南紀政·楊化記》中記載:“太守見其情真事确,取供招,解撫台。”
    這類供詞需經官方确認,作為定罪依據。

  3. 比喻直抒胸臆的文字
    清代王夫之曾用“自寫供招”形容文字直率表達内心感受,如《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中提及:“今人晝之所行……故自寫供招,痛快無蹇澀處。”

二、語境差異

三、例句參考

注意:個别網頁(如)提到“為他人提供機會”的釋義,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主流解釋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悲嗟摽身标序筆枕菜殽朝晡鼓襯甲丑座從流忘反大才榱盤大桀小桀蜑子大受小知凍硬鬥鑿斷木凡費馮資分陰扶危濟困概舉漢鐘離畫命讙舉昏懵戶樞餞席機化浄律警聞決局劇口軍防看守所零陵香柳鬟脈口門館先生木鈎子佩珍掊擊褰鼻蛇請謝勤密如臨大敵散沒沈峻水餅四聚死驢私窩子宿會添力踢秃歪剌罔像文窗五行相勝遐疆狹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