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疆甽 ”。指田地,壟畝溝渠。《書·梓材》:“惟其陳修,為厥疆畎。” 孔 傳:“惟其陳列修治,為其疆畔畎壟,然後功成,以喻教化。” 晉 束晳 《廣農議》:“理疆甽於原隰,勤藨蓘於中田,猶不足以緻倉庾盈億之積也。”
“疆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田地的結構和布局,具體含義如下:
疆畎(拼音:jiāng quǎn)指田地的壟畝和溝渠,常與農業耕作相關。其異體寫法為“疆甽”,強調田地間的邊界和灌溉系統。
現代漢語中“疆畎”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農業、土地制度或文獻注釋時仍會涉及。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尚書》注疏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疆畎》(jiāng q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田地邊界或田地的邊沿。疆指邊界,畎指田地。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農田的邊緣地帶。
《疆畎》的部首是疒(疖),筆畫數為18。
《疆畎》是從《說文解字》中衍生而來的。在繁體字中,疆畎的寫法為「疆畎」。
在古代,「畎」的寫法有一些變體。有時它也可以寫成「畋」或「軒」,但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并不常見。
1. 他居住在疆畎,每天都能欣賞到美麗的農田風景。
2. 農民們在疆畎辛勤勞作,為了豐收付出了很多努力。
1. 疆土(jiāng tú):指一塊地方或一個國家的領土。
2. 疆域(jiāng yù):指一片領土或某個地區。
3. 畎畝(fán mǔ):指一片田地或一塊農田。
疆界(jiāng jiè)、邊界(biān jiè)、分界線(fēn jiè xiàn)
内陸(nèi lù)、内地(nèi d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