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徹真理;明白道理。《漢書·翼奉傳》:“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曆,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詩有見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遠樹來’; 庾肩吾 之‘隻認己身往,翻疑彼岸移’;兩意相同,俱是悟境。”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皮日休》:“是 日休 嘗受 巢 僞官,何其失節若此!豈文人之心,能見道而不能守,固如是耶?”《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 玉格 這話,卻是他讀書見道的地方。”
"見道"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哲學與佛學的雙重内涵,主要釋義如下:
指領悟真理或洞悉事物的本質規律。在世俗語境中,表示對事理有深刻認知,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寶玉見道是個夢境,便欲轉身回去" ,此處體現醒悟之意。
在佛教唯識學體系中,"見道"(梵文 darśana-mārga)特指修行者通過般若智慧初次證悟真如(宇宙實相)的階位,屬于修行證果的關鍵階段。其特點包括:
佛教概念最早見于印度論師世親所著《俱舍論》,漢傳佛教以唐代玄奘譯《成唯識論》為權威闡釋,将修行次第分為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與究竟位 。禅宗典籍如《景德傳燈錄》載藥山惟俨禅師言:"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見道忘山者,人間亦寂寥",強調見道後仍需精進修持 。
參考文獻
“見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漢語通用釋義和佛學專有概念兩類:
一、漢語通用釋義
基本含義
指洞徹真理、明白道理,由“見”(認識)和“道”(方法、真理)組合而成,強調通過認知找到正确方向或方法。
曆史文獻引用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經曆迷茫後找到方向,或形容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
二、佛學專有概念
核心定義
指修行者通過無漏智慧初次照見真谛(如四聖谛)的階段,屬于修證的重要分水嶺。
實踐意義
禅宗強調“見道”需結合修行,僅明理而不實踐(如打坐、觀心)則難以抵擋煩惱。
總結
“見道”既可用于日常表達對真理的領悟,亦為佛學修行術語。需注意語境區分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探讨佛學體系中的“見道”次第,可參考《佛學大辭典》等專業文獻。
挨貢白費心機包場補弊猜嫉簇蠶大數法則電大電鐘耳池法曹發排奉令風緻府公膏沃歸帆歸業皓帶豪濮橫霓厚樸角勢家族讦談竭走警勇緊切狂禅藍尾酒連篇累幅缭糾緑石買笑錢沒做理會處愍愛密書耐久朋漚氹前鋒營耆臣切念權行日月逾邁柔甲潤筆資散輩三上五落升蔭慎潰司非桃柳藤條書銅盤同訓透平烏紗帽仙書小使臣攜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