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從側面或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來。 宋 蘇轼 《書吳道子畫後》:“ 吳道子 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新舊唐書十九·武氏死中宗立皆在洛》:“凡史文緐簡合宜者少,賴善讀書者從旁見側出而得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其妙處總在旁見側出,吸取題神,不是此詩,恰是此詩。”
(2).指頭緒紛繁,枝節橫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頭緒繁多,傳奇之大病也。《荊》、《劉》、《拜》、《殺》之得傳於後,止為一線到底,并無旁見側出之情。”
“旁見側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áng jiàn cè chū,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從不同角度或側面表現事物的形象,強調通過間接、多維的方式呈現核心内容。常用于藝術創作或文學描寫中,形容手法靈活、不直白。
出自宋代蘇轼《書吳道子畫後》:“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僞斜平直各相乘除。”
此處蘇轼以吳道子的繪畫技巧為例,說明其通過光影變換和側面勾勒,使人物形象立體生動。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蘇轼《書吳道子畫後》及清代文論相關文獻。
《旁見側出》是一個成語,意為從旁觀察得出結論。它形容通過觀察旁人的行動舉止或言談舉止來推測其内心世界或意圖。
《旁見側出》的拆分部首是日、見、人,其中“日”部表示意義是“旁”,“見”部表示意義是“觀察”,“人”部表示意義是“人物”。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其中“日”部有4畫,“見”部有7畫,“人”部有2畫。
《旁見側出》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論語》中的一句話:“朋友之智,慮過而反觀其身,則不足以為朋友也已。”它在現代漢字中寫作“旁見側出”,在繁體字中寫作“旁見側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旁見側出》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旁見儕出”,其中“儕”為早期漢字,後來被現代漢字的“側”所代替。
他的行為言談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實想法,可以說是旁見側出。
旁征博引、旁門左道、旁敲側擊、見風使舵
旁觀者清、深思熟慮、洞悉内情
直觀、表裡如一、一覽無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