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跌撞貌。 莫應豐 《竹葉子》:“五十九歲的 冬至 二爹摸黑走進門,踢踢絆絆來到 張樹基 床前。”
“踢踢絆絆”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容行走或做事不穩定、不順利的狀态,常帶有因障礙或困難導緻步履不穩的意象。
提示:該詞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述,較少出現在正式書面語中。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踢踢絆絆 (tī tī bàn bàn) 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行走或行動時不穩定、不利索的樣子。它由四個字組成,每個字分别是“踢”、“踢”、“絆”和“絆”。
踢踢絆絆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 踢:左邊的部首是足,筆畫數為7。
- 絆:左邊的部首是纟,筆畫數為7。
來自方言的踢踢絆絆,源于南方地區。它常用來形容某人在行走或執行動作時顯得笨拙或不夠熟練,使人感到有些慌亂的樣子。
踢踢絆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踢踢絆絆”。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踢通常寫作“踢踢”或“踢踏”,絆通常寫作“絆”或“絆倒”。
以下是一些使用踢踢絆絆的例句:
1. 他剛學會走路,走得踢踢絆絆的。
2. 老人年紀大了,行動有些踢踏絆倒。
3. 小孩子初次穿鞋,總是踢踢絆絆的。
一些和踢踢絆絆相關的詞彙:
- 絆倒:指在行走時突然被阻礙而摔倒。
- 笨拙:指在行動或表達上不夠靈活、敏捷。
一些和踢踢絆絆相反的詞彙:
- 熟練:指對某項技能或工作非常熟悉和熟練。
- 敏捷:指反應靈活迅速、行動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