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手狀的意思、手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手狀的解釋

(1). 唐 時稱被告人的自白狀。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公直》:“所由領 公直 至村,先集鄰保,責手狀皆稱實,知 王公直 埋蠶,實無惡跡。乃與村衆及 公直 同發蠶坑,中唯有箔角一死人,而缺其左臂,取得臂附之,宛然若合。” 明 丘濬 《大學衍義補·慎刑憲·戒濫縱之失》:“ 武後 謂侍臣曰:‘頃者 周興 、 來俊臣 ,按獄多連引朝臣,雲其謀反,中間疑有不實,使近臣就獄引問,得其手狀,皆自承服,朕不以為疑。自 興 、 俊臣 死,不復聞有反者,然則前死者不有冤耶!’”

(2). 宋 代士人谒見時的名帖、谒刺。以多親筆書寫,故稱。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一:“ 紹興 初,士大夫猶有以手狀通名,止用小竹紙親書,往還多以書簡,莫非親筆。小官於上位亦然。”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明清 家舊有 常子允 元祐 中在館閣同舍諸公手狀,如 黃 、 秦 、 晁 、 張 諸名人皆在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手狀”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明确區别,主要分為兩種解釋:

一、唐代法律術語

指被告人的自白狀。唐代訴訟程式中,被告人需親筆書寫或确認案情陳述,作為司法證據。例如《三水小牍·王公直》記載,官府通過核對被告人手狀與物證斷案。

二、宋代社交文書

指士人拜谒時使用的名帖(谒刺),因需親筆書寫而得名。宋代周煇《清波雜志》提到,士大夫通過手狀互通姓名,體現禮儀規範。

其他說明

建議對具體文獻中的“手狀”含義,需結合時代背景和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手狀的意思

手狀是指形狀像手的樣子。手指展開的姿勢或者手掌張開的樣子都可以稱為手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手狀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其筆畫數為4畫。

來源

手狀一詞來源于漢語,是由“手”和“狀”兩個字組合而成,在語義上表示形狀像手一樣。

繁體

手狀的繁體字為「手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差異,手狀的古字形為「手」加上表示行動的古文旁「」,并且沒有拆解手的部首「扌」。

例句

1. 他的頭發像一把扇子狀地瀑布般傾瀉而下,非常迷人。

2. 石頭上有一個像手狀的印記,看起來很神秘。

組詞

1. 手型:形狀像手的樣子。

2. 手掌狀:形狀像手掌的樣子。

3. 手印狀:形狀像手印的樣子。

近義詞

手狀的近義詞可以是手柄形、手把形,表達的都是形狀像手的樣子。

反義詞

手狀的反義詞可以是非手狀、其他形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