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尊光臨。 南朝 齊 王儉 《侍皇太子釋奠宴詩》:“降冕上庠,升宴東序。”按,《南齊書·禮志上》曰, 永明 三年,皇太子講《孝經》,親臨釋奠,車駕幸聽。
“降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字義進行區分:
字面解析
由“降”(降低身份/主動放棄)和“冕”(帝王禮帽,象征權力)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摘下王冠”,代指君主主動退位。
引申含義
在古籍中多指高位者屈尊參與活動,如帝王或太子以謙遜姿态出席儀式。例如南朝齊王儉《侍皇太子釋奠宴詩》中“降冕上庠,升宴東序”,描述太子親臨學宮釋奠禮的場景。
退位說
現代詞典多将其解釋為“君主放棄王位”,強調權力交接的主動性。
屈尊說
曆史文獻中更常見“降低身份出席”的用法,如《南齊書·禮志》記載永明三年皇太子講學時的“降冕”行為,體現高位者的謙恭姿态。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原文或禮制研究專著。
《降冕》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指君主或帝王主動放棄皇位或王位,讓位給他人。
《降冕》由部首"阜"和"冕"組成,部首"阜"意為土堆或土坡,表示與土地有關的事物;"冕"意為帝王戴在頭上的禮帽,表示與君主或帝王有關的意義。
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如下:
"降"的部首是"阜",拼音為fù,總筆畫數是8。
"冕"的部首是"冖",拼音為mì,總筆畫數是9。
《降冕》描繪了君主或帝王自願讓出皇位的情景,源于中國古代的曆史事件。根據傳說和記載,古代中國的一些君主或帝王通常在年老或是心志不淨時,會主動放棄自己的皇位,讓位給下一代。
繁體字《降冕》為「降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關于《降冕》的古代寫法是由于漢字的發展演變,我們可以參考篆書和隸書的寫法。
一、他在年滿70歲時,主動降冕,将帝位傳給了長子。
二、古代帝王經常根據國家情勢和個人意願,采取降冕的方式,完成皇位的傳承。
1. 降臨:指某物到達或出現在某地。
2. 降雨:指雨水從天空自然地下來。
3. 降溫:指溫度下降。
禅位、退位、讓位。
登基、稱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