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 魂飛魄散 ”。《水浒傳》第一一七回:“那火炮飛将起去,震的天崩地動,嶽撼山搖,城中軍馬,驚得魂消魄喪,不殺自亂。”《說唐》第四一回:“為首的是大将 李元霸 , 成都 看見,吓得魂消魄喪。”
(2).同“ 魂飛魄散 ”。《紅樓夢》第一一六回:“雖説是一枝小草,又無花朵,其娬媚之态,不禁心動神怡,魂消魄喪。”
“魂消魄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ún xiāo pò sàng(繁體寫作“魂消魄喪”),其含義與“魂飛魄散”相同,均表示因極度驚恐或震撼而失去常态,形容萬分懼怕或心神動蕩的狀态。
詞義與用法
該成語既可形容因恐懼而失魂落魄(如《水浒傳》中軍馬受火炮驚吓時的慌亂場景),也可引申為因極度沉迷或震撼而心神恍惚(如《紅樓夢》中人物被景物吸引時的狀态)。多用于書面語,常作謂語、定語或賓語。
經典出處
近義詞
魂飛魄散、喪膽銷魂等。
成語中“喪”是多音字,此處讀sàng(表示“失去”),而非sāng(表喪事)。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水浒傳》《紅樓夢》等古典文獻。
魂消魄喪是一個成語,形容非常悲傷或者受到巨大的打擊而精神崩潰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魂(部首:鬼,總筆畫:14)
消(部首:水,總筆畫:10)
魄(部首:鬼,總筆畫:10)
喪(部首:一,總筆畫:4)
來源:
《左傳·宣公十年》:“得楚隧婁之榮也,猶魂消魄喪。”這句話意思是獲得楚國的勝利,讓魂魄都失去了,心痛欲絕。
繁體:
魂消魄喪(使用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魂:魂字在古代是用「魂」加上「雲」,表示人的精神。
消:在古代是用「燒」字加上「木」,表示火将木燒盡的意思。
魄:是由「心」和「舛」組成,形象地表示人的精神和意識的殘存。
喪:在古代寫成「喪」字,是由「亡」和「小」組成,表示人死後的狀态。
例句:
他連續遭受了多次打擊,心灰意冷,整個人像是魂消魄喪一般。
組詞:
魂不守舍、魂飛魄散、消魂失魄
近義詞:
魂飛魄散、心如死灰、心力交瘁
反義詞:
精神煥發、萬事如意、歡欣鼓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