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青冢 ”。1.指 漢 王昭君 墓。在今 内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市 南。傳說當地多白草而此冢獨青,故名。 唐 杜甫 《詠懷古迹》之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仇兆鳌 注:“《歸州圖經》:邊地多白草, 昭君 塚獨青。”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二折:“怎下的教他環佩影搖青塚月,琵琶聲斷黑江秋。”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出塞》詞:“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塚黃昏路。” 翦伯贊 《内蒙訪古》:“在 大青山 腳下,隻有一個古迹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 昭君 墓。”
(2).泛指墳墓。 唐 于武陵 《有感》詩:“四海故人盡,九原青冢多。” 阿英 《關于<巴黎茶花女遺事>》:“至今青冢埋香骨,一片山茶濕冷紅。”
(3).借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唐 賈島 《送于中丞使回纥冊立》詩:“漸通青塚鄉山盡,欲達皇情譯語初。” 南唐 陳陶 《關山月》詩:“青塚曾無尺寸歸,錦書多寄窮荒骨。”
見“ 青塚 ”。
青冢,漢語詞彙,特指漢代王昭君的陵墓,後也泛指墳墓,尤指在邊塞或異域的墳墓,帶有蒼涼、哀思的意象。其詳細釋義如下:
專指昭君墓
青冢最著名的指代對象是西漢王昭君的陵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郊。據《辭源》記載,“青冢”因傳說塞外草色枯黃時,唯獨昭君墓上草色常青而得名。此說最早見于唐代杜甫《詠懷古迹》之三:“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泛指邊塞墳墓
在文學語境中,“青冢”引申為塞外孤墳的泛稱,暗含逝者葬身異鄉的悲涼。如《樂府詩集·明妃曲》中“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即以“青冢”代指遠葬他鄉的墳墓。
“青”字的象征
曆史與文學的雙重符號
青冢既是王昭君和親曆史的實物載體,也是曆代文人抒發家國之思的符號。如王安石《明妃曲》“可憐青冢已蕪沒”,借墓冢荒蕪暗喻時代悲情。
資料來源:
“青冢”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詞義
“青冢”由“青”(草色)和“冢”(墳墓)組成,字面指長滿青草的墳墓,常引申為年輕人或早逝者的葬地,暗含惋惜之情。例如唐代于武陵詩雲:“四海故人盡,九原青冢多”。
特指王昭君墓
最著名的“青冢”是漢代王昭君之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因墓周草木常青(傳說當地多白草,唯此冢獨青),故得名。杜甫《詠懷古迹》中“獨留青冢向黃昏”即指此墓。
文學與象征意義
地理争議
主流觀點認為青冢在呼和浩特,但亦有說法稱位于山西朔州青鐘村。墓前現存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并騎雕像,成為曆史紀念地。
該詞既泛指墳墓,又特指昭君墓,兼具具體地标與文學象征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懷古詩文。
必得不偏不倚裁辭沖繁疲難楚大夫刺舩雕镂定形端硯富埒王侯幹命甘石姑妹骨突紅心草建立驕富嬌婉鏡機謹裕咎教救撲酒棗,酒棗兒拘絜戡天枯胾壏埮連殳理折厲音麥克斯韋眇勁鳥鼠同穴聶聶排列霈洽飄飏千秋旛巧黠犬馬之疾卻冠薩埵燒瓷生産方式生土食不求甘屍格史鑒十拿九穩四人傑隨堤檀君通用推拏托管晩婆婆五狗向遣閑逸小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