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裝訂成冊的書;書籍
埋頭書冊
書籍。 宋 蘇轼 《贈仲勉子文》詩:“閑看書冊應多味,老傍人門想更慵。”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陶氏 不為掩覆,顧反誇道而筆之於書冊中,以為後人勸侈誨淫之具,不亦甚哉!”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自選集》一本仍在書架上,因書冊太小,不能同裹,故留下以俟後日。”
關于“書冊”的詳細解釋如下:
“書冊”指裝訂成冊的書籍或書本,強調其成冊的形式。拼音為shū cè,英文可譯為“book”。
形式與内容
指由多頁紙張裝訂而成的書籍,常用于描述書籍的厚度或篇幅較大的文本,例如蘇轼詩句“閑看書冊應多味”便體現了其文學場景。
引申意義
可比喻事物的規模或數量龐大,如朱熹詩句“書冊埋首何日了”暗指學問積累的厚重。
“書冊”一詞至少可追溯至宋代,常見于古籍中。例如蘇轼、張綸等文人均在作品中使用,表明其作為書面用語的曆史延續性。
“冊”字本身有文獻、典籍的含義,如“一冊書”中的“冊”即體現裝訂成卷的形态。需注意,“書冊”在現代漢語中更偏書面化,口語中多用“書本”或“書籍”。
如需進一步查閱例句或權威釋義,來源中的具體内容。
書冊是指用于記錄文字、圖片或圖表等信息的紙質冊子或文集。它可以是一本書、手冊、小冊子、手寫筆記本或印刷材料。
書冊的拆分部首是“書”(shū)和“冊”(cè)。部首“書”表示和書有關,部首“冊”表示和冊子有關。拆分之後,“書”的筆畫數為10,它包括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冊”的筆畫數為5,它是由“冖”和“曰”組成。
“書冊”在古代是用來指代文書、紀錄等官方或重要的文件載體。它經過演變和引申,逐漸被用來稱呼各類紙質書本。在繁體字中,“書”和“冊”的形态稍有差異,變成了「書」和「冊」。
在古時候,書冊的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戰國時期,書的字形是“書”,在這個字的上半部分有一橫、“三點水”、“人”;在西漢時期,冊的字形是“冊”,它的上半部分是“冫”、下半部分是“曰”。
1. 她給我一本精美的書冊作為生日禮物。
2. 請将這份文件整理成一個書冊,以便更好地傳閱。
書本、圖書、手冊、小冊子、筆記本、刊物、雜志
書籍、著作、文獻、讀物、卷軸
*********、數字資料、線上閱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