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箭牌的意思、擋箭牌的詳細解釋
擋箭牌的解釋
[shield;(fig) pretect;excuse] 古代防禦武器中可以抵擋刀箭用的盾牌,比喻推掉事情的借口或可你掩護的東西
詳細解釋
盾牌。亦比喻推托或掩飾的借口。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三幕:“這豈不是把我們 韓國 拿來做列國的擋箭牌嗎?”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不過有了這口頭禅做擋箭牌,于當事人到底方便得多。”亦稱“ 擋牌 ”。 魯迅 《花邊文學·論重譯》:“待到将來各種名作有了直接譯本,則重譯本便是應該淘汰的時候,然而必須那譯本比舊譯本好,不能但以‘直接翻譯’當作護身的擋牌。”
詞語分解
- 擋的解釋 擋 (擋) ǎ 阻攔,遮蔽:阻擋。攔擋。遮擋。 指“排擋”:挂擋。換擋。 某些儀器和測量裝置用來表明光、電、熱等量的等級。 擋 (擋) à 〔摒( (擋)宯 )擋〕見“摒”。 筆畫數:; 部首:扌
網絡擴展解釋
“擋箭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和比喻義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
指古代作戰時使用的防禦性盾牌,用于抵擋刀箭等攻擊。盾牌形狀多樣,包括長方形、圓形或鸢形(倒三角形),中央凸起以增強防禦力,背面有挽手便于抓握。例如,鸢形盾因形似風筝(紙鸢),曾被騎兵廣泛使用。
二、比喻義
引申為推脫責任或掩飾真相的借口,或指被利用來轉移矛盾的人或事物。例如:
- 高陽在《胡雪岩全傳》中提到“以某事為擋箭牌”來化解困境;
- 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工作忙”作為逃避家務的擋箭牌。
三、用法特點
- 詞性:名詞,多作賓語或定語。
- 結構:偏正式合成詞,含貶義或中性色彩。
四、示例
- “小明總拿同學當擋箭牌”;
- 郭沫若《棠棣之花》中“将韓國作為列國的擋箭牌”。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擋箭牌”既承載曆史實物特征,又深刻反映了語言中的隱喻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擋箭牌這個詞是指一種用來擋住箭矢的闆牌。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扌",表示人手的形狀;第二個部首是"牛",表示牛的形狀。根據筆畫的順序,"扌"部首有3畫,"牛"部首有4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指擋住箭矢的牌子。
在繁體漢字中,擋箭牌的寫法保持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擋箭牌這個詞并不屬于古代漢字,因此其古代寫法并不存在。擋箭牌這個詞的使用比較現代化,它可以用簡單明了的方式來表達擋住箭矢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他用擋箭牌保護自己免受箭矢的傷害。
2. 這個城堡上的擋箭牌非常堅固,可以有效地抵擋敵人的攻擊。
和擋箭牌相關的組詞可以有:
1. 擋箭闆:用于擋擋住箭矢的闆子。
2. 擋箭塔:用于防禦的箭塔,可以阻擋箭矢的攻擊。
而與擋箭牌意思相近的詞語可以有:
1. 護盾:用于保護身體免受傷害的盾牌。
2. 遮擋:用于遮蔽,阻擋的意思。
而與擋箭牌意思相反的詞語可能不太容易找到,因為擋箭牌一般是被使用來擋住箭矢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