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摩尼的意思、摩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摩尼的解釋

(1).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創立的宗教。其教宣揚光明與黑暗對立,為善惡本原。 摩尼 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傳入 中國 的時間有不同說法。 唐 武後 延載 元年, 波斯 人 拂多誕 持《二宗經》來朝, 唐 代宗 大曆 三年在 長安 建摩尼寺,賜額 大雲光明寺 。其教多在 長安 、 洛陽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 人亦稱其教徒為摩尼。《舊唐書·回纥傳》:“五月, 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鴻臚寺安置。”《新唐書·回鹘傳上》:“ 元和 初,再朝獻,始以摩尼至。”

(2).梵語寶珠的譯音。也作“末尼”。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摩尼不宵朗,則無别於磧礫。” 唐 顔真卿 《撫州戒壇記》:“嚴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淵 《濟南珍珠泉》詩:“輕明疑夜光,潔白真摩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賦》:“三重銀戶,入九曲之摩尼。”

(3).泛指佛珠。 清 趙翼 《村舍即事》詩:“床無阿堵煩人舉,手有摩尼誦佛持。”

(4).水窦。《百喻經·水窦喻》:“婦語人言:我夫已覺,更無出處。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為摩尼,欲令其人從水竇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摩尼(mó ní)是漢語中的佛教術語兼外來音譯詞,具有雙重釋義:

  1. 佛教中的珍寶象征 指“寶珠”或“如意珠”,源自梵語“maṇi”。《漢語大詞典》釋其為“佛教七寶之一,可除病消災”。佛經中常以摩尼珠比喻清淨佛性,如《法華經》雲:“淨如摩尼珠,映徹于五濁。”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印度王城“多出珍奇寶,所謂摩尼珠等”。

  2. 宗教名詞特指 作為專有名詞指代波斯宗教創始人摩尼(Mani,216-277年)。據《宗教大辭典》記載,摩尼創立了融合祆教、基督教、佛教的摩尼教(又稱明教),其教義核心為“二宗三際論”。該教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冊府元龜》載唐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獻二教經于中國”,其中即含摩尼教經典。敦煌文獻《摩尼光佛教法儀略》是現存重要漢譯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摩尼”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摩尼教及其創始人

  1. 宗教創始人
    摩尼(Mani,216年-274年)是摩尼教的創立者,出生于波斯安息王朝的巴比倫北部(今伊拉克境内)。其教義核心為“二宗三際論”,主張光明與黑暗對立,并預言光明終将戰勝黑暗。因摩尼被視為“光明使者”,摩尼教在中國又稱“明教”。

  2. 在中國的傳播
    摩尼教于唐代傳入中國。據記載,武則天延載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攜《二宗經》來朝;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在長安建“大雲光明寺”,成為摩尼教的重要傳播中心。

二、其他含義

  1. 梵語“寶珠”的音譯
    梵語中“摩尼”(मणि,maṇi)意為珍寶、寶珠,佛教經典中常以此象征智慧或佛法,如“摩尼珠”。例如《抱樸子》提及“摩尼不宵朗,則無别於磧礫”。

  2. 泛指佛珠
    引申為佛教徒誦經時使用的念珠,如清代趙翼詩句“手有摩尼誦佛持”。

  3. 水窦(較少用)
    部分文獻中“摩尼”指水窦(出水口),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補充說明

摩尼教在曆史中曾與回鹘(回纥)政權關系密切。例如《舊唐書·回纥傳》記載,回鹘使者、摩尼教徒曾入唐迎接公主,反映出該教在唐代西域商人和貴族中的影響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摩尼教教義或曆史事件,可參考《二宗經》相關研究及唐代宗教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把八幽冰核兒筆苑避株鳥徹聽眵昏沖陽出腳徂茲彫損斷球發困風絃汞砂觀釁過半數椁帱毫厘不爽衡從後梁滑稽會厭昏頑儉用解紅界限解注驚雁蹻容君辱臣死亢宗子課口鍊行裂風景立有間儱倲龍羊面幂檸條裒裒千日嶔崎曆落阙一不可臊皮上半截上軍删易失悮樞鬥洬洬斯幹之夢他端韬邈外場人危房務光無忝嘯歌下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