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監察州縣。 唐 薛能 《荔枝詩》:“顆如松子色如櫻,未識蹉跎欲半生。歲杪監州曾見樹,時新入座久聞名。”
(2).指監察州縣之官。 元 虞集 《戶部尚書馬公墓碑》:“公行部,劾治其暴橫者監州一人。”
(3). 宋 代于諸州置通判,亦稱監州。 宋 範仲淹 《送向綜國博通判桂州》詩:“通籍三公後,監州 五嶺 深。”
“監州”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解釋如下:
監察州縣(動詞性職能)
指對州縣地方行政的監督職責。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唐代,如薛能《荔枝詩》中“歲杪監州曾見樹”,描述地方官員監察州縣時觀察到荔枝樹的場景。
監察州縣之官(官職代稱)
指具體負責監察州縣事務的官員。元代虞集《戶部尚書馬公墓碑》記載“劾治其暴橫者監州一人”,說明監州作為官職行使監察權。
宋代通判的别稱
宋代在諸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處理政務并監督州官,被稱為“監州”。如範仲淹相關記載提到通判的職能,這一制度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南朝臨時代理職務
南朝時期,若某州無刺史,朝廷會派遣官員“監某州事”,簡稱監州,屬臨時代理職務,地位低于正式刺史(見《南齊書·陸慧曉傳》)。
補充說明:監州的職能隨朝代演變,從臨時代理(南朝)到固定監察官(宋元),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權對地方治理的逐步強化。需注意區分其作為動詞(監察行為)與名詞(官職)的不同語境。
監州(jiān zhō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監”和“州”兩個字組成。
“監”字拆分的部首是“皿”,總共有9畫;“州”字拆分的部首是“川”,總共有6畫。
“監州”一詞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意為地方官署所在地。
《湖南府志》中的繁體寫法為「監洲」。
古代以及民國時期,有人使用「監洲」、「監州」等寫法來指代監州。
1. 因為監州設有監牧,所以經管的牲畜非常安全。
2. 監州民俗淳樸,很多遊客前來體驗。
監察、監獄、監控、州長、州府
行轅、府治
客座、海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