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蹇鈍的意思、蹇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蹇鈍的解釋

遲鈍;滞澀。 唐 姚合 《寄陝府内兄郭冏端公》詩:“蹇鈍無大計,酷嗜進士名。” 明 宋濂 《<劉兵部詩集>序》:“受質蹇鈍者,其發滞而拘。” 清 李慈銘 《王選<續古文辭類纂>跋》:“ 陳碩士 文甚蹇鈍, 方植之 浮險不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蹇鈍(jiǎn dùn)是漢語中一個形容人資質或行動狀态的複合詞,具有鮮明的古漢語色彩,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愚笨遲鈍、不靈敏。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溯源

    據《漢語大詞典》,“蹇”本指跛足,引申為行動遲緩、艱難;“鈍”指刀鋒不利,喻指思維或反應遲滞。二字合成後,強調智力或行動力的雙重滞澀,如:

    “禀性蹇鈍,終難通達。”(《古代漢語詞典》)

  2. 引申特征

    • 思維層面:理解力薄弱,如“資質蹇鈍,讀書十載未通其義”。
    • 行動層面:反應遲緩笨拙,如“行事蹇鈍,常失機宜”。

二、權威典籍佐證

  1. 《說文解字》

    段玉裁注:“蹇,跛也,引申為艱阻;鈍,錭也”,從字形印證行動與思維的阻滞性。

  2. 《古代漢語詞典》

    明确釋義為“愚笨;遲鈍”,并列《後漢書·皇甫規傳》“臣雖蹇鈍”為書證,體現其曆史語用。

  3. 《漢語大詞典》

    強調其複合義:“謂禀性愚鈍而行動遲慢”,深化了詞義的雙重維度。


三、近義辨析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今多見于文言化表達或學術批評,如:

“方法論蹇鈍緻研究進展緩慢。”(學術評語)

“算法設計蹇鈍,亟需優化。”(技術報告)


典籍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蹇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古籍例證

  1. 唐代姚合《寄陝府内兄郭冏端公》詩:“蹇鈍無大計,酷嗜進士名。”
    ——自謙資質平庸,科舉之路艱難(、)。
  2. 明代宋濂《劉兵部詩集序》:“受質蹇鈍者,其發滞而拘。”
    ——指天賦愚鈍之人,文風拘謹(、)。
  3. 清代李慈銘批評陳碩士的文章“甚蹇鈍”,而方植之“浮險不學”。
    ——貶義,形容文章生硬晦澀。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仿古語境,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遲鈍”“笨拙”等更通俗的詞彙。需注意其書面化、貶義色彩,避免誤用。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盤石奧藏苞茅寶笥穿刺廚戶春櫃春帖黨附點呈煩務風行水上浮名虛譽浮譚割頭稅鶴翎厚今薄古畫絹虺蜮昏鈍家見戶說簡墨監行狡蠹交爵脊背介意戒珠筋力酒館距離峻狹科座來去勞結例課六嬖買夜錢飄流祈忏區舍人口機械增長儒紳沙嗄熟習死不改悔他方調和陰陽鐵壁銅山通信兵剸割圖窮匕現文通殘錦幄席無拂杴簸憲方笑态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