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蹇鈍的意思、蹇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蹇鈍的解釋

遲鈍;滞澀。 唐 姚合 《寄陝府内兄郭冏端公》詩:“蹇鈍無大計,酷嗜進士名。” 明 宋濂 《<劉兵部詩集>序》:“受質蹇鈍者,其發滞而拘。” 清 李慈銘 《王選<續古文辭類纂>跋》:“ 陳碩士 文甚蹇鈍, 方植之 浮險不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蹇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古籍例證

  1. 唐代姚合《寄陝府内兄郭冏端公》詩:“蹇鈍無大計,酷嗜進士名。”
    ——自謙資質平庸,科舉之路艱難(、)。
  2. 明代宋濂《劉兵部詩集序》:“受質蹇鈍者,其發滞而拘。”
    ——指天賦愚鈍之人,文風拘謹(、)。
  3. 清代李慈銘批評陳碩士的文章“甚蹇鈍”,而方植之“浮險不學”。
    ——貶義,形容文章生硬晦澀。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仿古語境,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遲鈍”“笨拙”等更通俗的詞彙。需注意其書面化、貶義色彩,避免誤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蹇鈍

蹇鈍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漢字詞語,一般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思維遲緩、遲鈍。它通常指某人的反應較慢,思維能力不敏捷,行動不夠靈活。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蹇鈍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辶(走)和钅(金屬),組成左邊的蹇(jiǎn)和右邊的鈍(dùn)。

蹇的筆畫順序為辶、兒、一。鈍的筆畫順序為钅、蔔、二。

來源

蹇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乾卦》中,意義是阻礙、困難。後來在古代文獻中逐漸演變成形容人的行為或思維遲緩、遲鈍。

繁體

蹇鈍的繁體字為「躭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蹇的寫法為「趼」,表示一個人有殘缺的腳。鈍的寫法為「盾」,表示防禦或抵抗。

例句

1. 他對數學蹇鈍,總是很難理解和掌握。

2. 她雖然蹇鈍,但很勤奮,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3.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要灰心蹇鈍,要堅持下去。

組詞

蹇缪(指為難、困惑)

蹇滞(指行動遲緩、不靈活)

蹇拙(指技藝不高、不靈巧)

近義詞

遲鈍、懶散、呆笨、遲緩

反義詞

聰明、敏捷、靈活、機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