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紳的意思、儒紳的詳細解釋
儒紳的解釋
猶缙紳。 宋 餘靖 《送李廷評知福清縣》詩:“世閥茂儒紳, 閩甌 寵命新。” 宋 範仲淹 《謝許讓觀察使守舊官表》:“臣且懼且喜,不知所為……喜者以不奪稽古之志,而復被儒紳。” 清 陳夢雷 《贈臬憲于公》詩:“公忠扶士氣,卑牧接儒紳。”
詞語分解
- 儒的解釋 儒 ú 指讀書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儒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儒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紳的解釋 紳 (紳) ē 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帶子,引申為束紳的人:紳束(用帶子束腰,喻約束)。缙紳(舊時高官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 舊稱地方上有勢力、有地位的人:紳士。鄉紳。官紳。土豪劣紳。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儒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兼具儒家學者身份與士紳階層地位的人士。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
詞義構成與核心身份:
- 儒:指儒家學者、讀書人,精通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是文化的傳承者和道德的表率。他們通常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如秀才、舉人、進士)。
- 紳:原指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後引申為有官職、功名或地方聲望的士大夫階層,即“士紳”或“鄉紳”。他們是地方社會的精英,擁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和社會威望,常參與地方事務管理、教化鄉裡、調解糾紛等。
- 儒紳:因此,“儒紳”指的就是那些擁有儒家學者身份(功名、學識)同時又屬于地方士紳階層的人。他們是“亦儒亦紳”的地方精英,集知識、道德、財富、聲望和地方權力于一身。
-
社會角色與功能:
- 文化傳承者:作為儒家學者,他們是地方上主要的文教力量,興辦教育(如私塾、書院)、主持禮儀(如祭祀、婚喪)、維系儒家倫理道德規範。
- 地方治理參與者:作為士紳,他們雖非正式官僚體系成員,但在地方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協助官府征稅、維持治安、興修水利、赈濟災荒等,是官民之間的橋梁。
- 社會領袖與仲裁者:憑借其學識、道德威望和財富,儒紳在鄉裡具有崇高地位,常作為地方領袖調解鄰裡糾紛、主持公益事業、維護地方秩序。
- 道德楷模:儒家強調“修身”為本,儒紳被期望成為地方社會的道德榜樣,其言行對鄉風民俗有重要影響。
-
曆史背景與演變:
- 儒紳階層在明清時期尤為興盛和典型,這與科舉制度的完善、士紳階層的壯大以及中央集權下地方治理的模式密切相關。
- 他們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士農工商”四民結構中的頂層(“士”),是維系帝國基層社會穩定的關鍵力量。
- 隨着清末科舉廢除(1905年)和近代社會變革,傳統的儒紳階層逐漸衰落和轉型。
“儒紳”一詞精準地概括了中國帝制晚期(尤其明清)地方社會中一類核心精英群體。他們既是飽讀詩書、傳承儒家道統的學者(儒),又是擁有功名、財富和威望,實際參與并主導地方事務的領袖(紳)。他們是知識、權力、財富與道德在地方層面的結合體,在文化教育、地方治理和社會秩序維護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對“儒”、“紳”及複合詞的定義與例證。
- 費孝通,《鄉土中國》 - 論述傳統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與權力,闡釋士紳(包含儒紳)的角色。
-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 - 經典研究,詳細分析紳士(儒紳是其核心)的社會功能與地位。
-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 深入探讨士紳(儒紳)在清代地方行政運作中的實際角色。
網絡擴展解釋
“儒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古代含義(核心釋義)
-
基本定義
指代古代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或文人群體,即通曉儒家經典、兼具學識與社會地位的群體。該詞由“儒”(儒家學者)與“紳”(士大夫的腰帶,象征身份)組合而成。
-
社會角色
儒紳既是文化傳承者,也是地方治理參與者,常通過科舉入仕,承擔教育、禮儀制定、政策建言等職責,屬于社會精英階層。
-
文獻例證
- 宋代範仲淹在《謝許讓觀察使守舊官表》中以“儒紳”自喻,強調其學者與官員的雙重身份。
- 清代陳夢雷詩句“卑牧接儒紳”則體現儒紳與官員的交往關系。
二、現代用法(次要釋義)
部分資料提到“儒紳”為職業裝西服企業名稱,但此屬品牌命名,與詞語本義無關。
總結
該詞在古代語境中承載文化權威屬性,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現代企業名稱僅為引申借用,不改變原詞曆史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傲侮阿童奔瀉兵籍不入俗財利采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忡弱出塵吹擂麤語大得人心颠風訂親斷雨殘雲幹力功臣龢甯候铨黃河宦吏揮袖簡畼精貫白日積射士積勢巨盜亢拒狂心缭眺路程旅裝曼睇毛羽馬人眉蛾名唱凝聚蟠結平仲清君側全身麻醉曲釋熱霧聖神沈痼失圖順舉說滿死标白纏稣息宿障太平斧太無推垛子五愛教育無甯武狀元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