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舊多指宰相處理政務。《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冶萬物,化正天下,易於決流抑隊。”《楚辭·離騷》“ 湯 禹 嚴而求合兮, 摯咎繇 而能調” 漢 王逸 注:“言 湯 禹 至聖,猶承天道,求其匹合,得 伊尹 咎繇 ,乃能調和陰陽而安天下也。”《後漢書·楊震傳》:“臣蒙恩備臺輔,不能奉宣政化,調和陰陽。”亦省作“ 調陰陽 ”。 漢 劉向 《說苑·臣術》:“其言足以調陰陽,正四時,節風雨:如是者舉以為三公。” 唐 白居易 《官牛》詩:“右丞相,但能濟人治國調陰陽,官牛領穿亦無妨。”
“調和陰陽”是一個包含傳統哲學與中醫理論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
一、傳統政治治理角度
指通過協調自然與社會的陰陽關系,實現秩序平衡。
• 源自《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冶萬物",原指宰相治國需如調節陰陽般協調各方
• 延伸為處理政務時保持社會各要素平衡,類似自然界的風調雨順
二、中醫理論角度
指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醫療手段。
• 中醫認為健康依賴陰陽動态平衡,如陽盛則現面紅身熱、尿赤便幹等症狀
• 通過藥物/針灸等方法調節偏盛或偏衰,如《黃帝内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三、成語結構與用法
• 結構:動賓式四字成語
• 近義詞:調理陰陽
• 反義詞:陰陽失調
• 感情色彩:中性(既可描述治國也可指治病)
四、典型用例
《後漢書·楊震傳》記載大臣自省"不能奉宣政化,調和陰陽",将社會治理比作自然規律調節。該詞在古文獻中多與治國理政相關聯,明清後逐漸延伸至醫學領域。
《調和陰陽》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尋找和諧,達到平衡的狀态。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調”和“和”。
“調”字的拆分部首是讠(讠為“言”的變體),它全身共包含9筆,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字。而“和”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全身共包含8筆。
《調和陰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觀念。陰陽觀念起源于《易經》,代表了宇宙萬物之間的對立與統一、變化與平衡的關系。
繁體中,調和陰陽的漢字寫作「調和陰陽」。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多種版本,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調和陰陽的寫法是「調與和陰陽」。
1. 隻有調和陰陽,我們才能夠達到内心的平衡。
2. 在家庭中,夫妻之間要學會調和陰陽,以保持和睦的關系。
3. 運用調和陰陽的原理,我們可以改善身心健康。
1. 調解:解決争議或糾紛,恢複和諧。
2. 和諧:不同事物之間的和睦、協調。
3. 平衡:保持穩定,避免過分偏向任何一方。
近義詞:協調、平衡、統一
反義詞:不協調、不和諧、不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