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僮訟的意思、僮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僮訟的解釋

指民事訴訟。 南朝 梁 江淹 《後讓太傅楊州牧表》:“及荷總任,二燿忽周。未能塞謗生民,獲免僮訟,何盛勳之足題,詎深烈之可銘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僮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法律文化背景進行解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曆史典籍記載,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僮訟指古代社會中奴仆(僮)與主人之間因糾紛而引發的訴訟行為。其中:

因此,“僮訟”特指奴仆因權益受損(如虐待、克扣、人身侵害等)向官府控告主人,或主人因奴仆反抗、逃亡等行為提起的訴訟。這類訴訟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具有特殊性,常涉及“主仆名分”的法律沖突。


二、曆史背景與法律依據

“僮訟”現象集中反映在唐宋至明清時期的律法中:

  1. 唐代:《唐律疏議·鬥訟律》規定,奴婢告發主人需符合特定條件(如謀反、謀叛等重罪),否則構成“幹名犯義”,将受嚴懲。這體現了對“主仆尊卑”秩序的維護。
  2. 宋代:《宋刑統》延續唐律精神,但實踐中出現奴仆通過“僮訟”争取人身自由的案例。部分地方官會依據“情理法”平衡主仆權益,如判決放良(解除奴籍)。
  3. 明清:《大明律》《大清律例》明确将“奴婢告家長”列為“十惡”中的“不睦”罪,除非涉及主人謀逆,否則奴婢将受杖刑甚至處死。但史料顯示,清代仍有奴仆通過“僮訟”成功脫離奴籍的記載,需依賴官員的裁量權。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僮訟”揭示了古代法律中等級制度與人權意識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漢·許慎):對“僮”“訟”的原始釋義。
  2. 《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唐代法典,規定主仆訴訟的法律界限。
  3. 《宋刑統》(宋·窦儀):宋代法典,繼承并發展唐代訴訟制度。
  4. 《大明律》(明·李善長):明代法律,強化對“奴婢告主”的懲罰。
  5. 《大清律例》(清·劉統勳):清代法典,系統規範主仆法律關系。
  6.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系統分析古代法律中的等級制度與訴訟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僮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僮訟(拼音:tóng sòng)指民事訴訟,即民間因財産、契約等非刑事糾紛引發的訴訟。該詞出自南朝梁文學家江淹的《後讓太傅楊州牧表》,原文提到:“未能塞謗生民,獲免僮訟”,意為未能平息民間诽謗,避免民事糾紛的訴訟。

詞語構成

使用背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尤其涉及官員治理職責時,強調對民事糾紛的處理能力。例如江淹在表中反思自己未能妥善解決民衆訴訟問題,暗含自謙或自責之意。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僮訟”已不常用,但可通過其構成字理解其内涵:“訟”仍保留“訴訟”含義,“僮”則轉化為“民事”的隱喻表達。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将“僮訟”解釋為“争辯、争論”,可能與字面引申有關,但權威文獻和主流詞典均以“民事訴訟”為核心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轉白萼仙半開化變急邊子碧琉璃嬖女撥房裁察長跑長煙潮面窗孔代勞到公石點行調美地質年代獨幕劇蜚刍挽粟高其佩孤立寡與恨悷檢束交兵跼躬科發墾鑿橑子淚泉糧料院烈山氏俚說盧至律例履炭铓锷面門模次目眚年高德劭秾逸棚扒婆娑沒索嵌窦遶弄任職相爇雞省然深識豕畜試身食荼卧棘失欲田貨貼标籤鐵裲裆文憑險臨臨小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