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下浣 ”。指為官逢下旬的休息日。亦指農曆每月的下旬。 明 楊慎 《丹鉛總錄·時序》:“俗以上澣、中澣、下澣為上旬、中旬、下旬,蓋本 唐 制十日一休沐。”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三:“每月朔望及下浣五日,百貨集 慈仁寺 。” 清 陳孟楷 《湘煙小錄·香畹樓憶語》:“八月下澣,餘遽被議。”
“下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時間概念
指農曆每月的下旬(即21日至月末),或古代官員的“旬休日”制度。唐代開始實行每十日一休的旬假制度,其中下旬的休息日稱為“下澣”(也寫作“下浣”),後逐漸演變為泛指月末時段。例如:“本月下澣将舉辦慶典”即指下旬。
成語用法
作為形容詞短語,描述水勢湍急、聲勢浩大的場景,由“下”(自上而下)和“澣”(水流)組合而成。例如:“瀑布飛瀉,如下澣之勢”。不過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注意:該詞易與“下襫”(xià shì,指古代防雨的下裝)混淆,但兩者含義完全不同。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文史資料。
《下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沉澱、下沉,也可指涵義深刻;比喻有深情、有内涵。
《下澣》的部首是“水”(三點水),總共有12畫。
《下澣》是中國古代漢字的一種書寫方式,現在一般使用簡體字“下澱”來代替。繁體字“下澣”在台灣和香港仍然被使用。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書寫風格。《下澣》是《康熙字典》中的一種曾經使用的寫法,現代漢字書寫規範已經統一,不再使用這種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這位畫家的作品給人一種下澣的感覺,充滿了詩意。
2. 她的一言一行都充滿了下澣,讓人陶醉其中。
下澣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下澣情懷:指内涵豐富、有深度的情感表達。
2. 前人下澣:指前輩的文化傳承和智慧。
1. 沉澱:指液體中懸浮物沉降下來,也可比喻思想、情感等具有積澱。
2. 下沉:指物體降低到較低的位置或狀态,也可引申為思想、地位等方面的下降。
上升:與下澣相對,指物體往上移動或提升,也可比喻在地位、水平等方面向上進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