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素膳的意思、素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素膳的解釋

蔬食。《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且陛下每決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進素膳,止音樂者,重人命也。”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今上初即位,詔每月三日、七日、十七日、二十七日皆進素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素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以蔬菜為主的簡單飲食,通常不含葷腥。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構成

    • “素”指不含肉類的食物,引申為簡單、清淡;
    • “膳”意為飯食、飲食。
      組合後表示清淡的蔬食,或不追求口味與質量的簡樸餐食。
  2.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因重視人命,在處決重犯前會“進素膳,止音樂”;
    • 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提到皇帝每月特定日期“進素膳”,可能與齋戒或節儉有關。

二、延伸含義

  1. 飲食特點
    強調清淡、樸素,可能與宗教修行(如佛教齋戒)、養生或特定禮儀相關。

  2. 語境差異

    • 褒義:形容飲食健康、節制,如“他常年茹素,餐餐素膳”;
    • 中性/貶義:描述食物簡陋,如“這家餐館的素膳難以下咽”。

三、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素膳”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素食”“素齋”等詞替代。但在傳統文學、曆史讨論或特定飲食文化中仍可見其身影。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制度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素膳的意思

素膳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素”意為不含有肉類或動物食品的食物,特指植物性的食品;“膳”指正餐、飯食。因此,素膳指的就是以植物性食品為主的正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将“素”字的部首歸屬為“禾”,它的拆分筆畫依次為豎、撇、撇、捺、撇;而“膳”字的部首歸屬為“月”,它的拆分筆畫依次為丶、橫、橫、豎、豎、橫、捺。

來源與繁體字

“素膳”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一書中,記載了古代國君享用的植物性飲食。在繁體字中,“素”字保持不變,而“膳”字的繁體字形為“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素膳”的寫法為“素飤”或“蘇食”,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例句

1. 今天的午餐我選擇了一份美味的素膳,讓身體更健康。

2. 他的餐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素膳,看起來很誘人。

組詞

1. 素食:指不含有肉類或動物食品的食物。

2. 膳食:指正餐、飯食。

3. 素齋:指佛教寺廟供奉的不含有肉類的素食。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1. 素菜:指以植物性食材為主要原料烹制而成的菜肴。
2. 素食:指不含有肉類或動物食品的食物。
反義詞:
1. 葷膳:指含有肉類或動物食品的飯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