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集急聚貌。
“蹇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蹇蹙(拼音:jiǎn cù,注音:ㄐㄧㄢˇ ㄘㄨˋ)意為“凝集急聚貌”,形容事物聚集、急促的狀态。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中高度一緻。
字義拆分:
語境差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其引申為“困難重重,陷入困境”,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或誤用。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2、10等來源。
蹇蹙是一個漢語詞語,有着豐富的意義。它可以形容人或事物在困苦或艱難的環境中,表現出遲緩或艱難。同時,它還有痛苦、不堪的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蹇:走的旁,共9筆。 蹙:足的旁,共15筆。
來源: 蹇蹙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蹇》和《說文解字》中。在先秦時期,蹇蹙被用來描述人行動遲緩、價值遞減的狀态。後來,它的意義逐漸擴展到描述困難和痛苦的境況。
繁體: 蹇蹙的繁體字為「蹜蹙」,突出了字形的複雜和詳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蹇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時期和地域,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例句: 1. 他因為蹇蹙的腳步而錯過了火車。 2. 她的臉上布滿了痛苦的蹇蹙之色。
組詞: 1. 蹇滞:形容行動遲緩、困頓。 2. 蹇鈍:形容思維遲緩、反應遲鈍。
近義詞: 1. 艱難:形容困苦、費力。 2. 困頓:形容處于困境、陷入困頓。
反義詞: 1. 順利:形容事物或人行動輕松、沒有障礙。 2. 暢通:形容事物或人運轉順暢,無阻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