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犀柄麈尾。 唐 陸龜蒙 《村夜》詩之一:“遇敵舞虵矛,逢談捉犀柄。” 宋 蘇轼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不如從我遊,高論發犀柄。”參見“ 犀柄麈尾 ”。
犀柄
指以犀牛角制成的器物握柄,特指古代拂塵(麈尾)或刀劍等器具的犀角手柄。該詞屬偏正結構,“犀”強調材質,“柄”指器物的手持部分。
材質特性
犀角質地堅硬細密,紋理獨特,具有防滑、耐腐等實用價值,且因稀缺性被視為貴重材料。古代匠人常選取亞洲犀角(如印度犀、爪哇犀)制作高端器具握柄。
文化象征
犀柄器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盛行,成為名士清談時手持麈尾的标配。《世說新語》載:“王夷甫(王衍)容貌整麗,妙于談玄,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别。” 雖未直言犀柄,但可見材質象征身份。唐代後更延伸為權力意象,如李賀詩雲“犀柄當風揖”,喻指執柄者的威儀。
工藝關聯
犀柄常與“麈尾”結合,構成“犀柄麈尾”的固定搭配。宋代《營造法式》提及犀角需經蒸煮軟化、雕琢打磨等工序,方成合握之柄。明清時期多用于刀劍裝具,故宮博物院藏清宮佩刀可見犀角纏絲柄實例。
參考資料
“犀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
器物指代
主要指向“犀柄麈尾”,即用犀牛角制成的麈尾(古代一種類似拂塵的器具,常用于清談或儀仗)。
例如唐代陸龜蒙《村夜》中的“逢談捉犀柄”,宋代蘇轼《徑山道中》的“高論發犀柄”,均指手持犀柄麈尾參與高談闊論的情景。
比喻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資料提到“犀柄”可比喻“頂天立地的氣概或堅定不移的決心”,但此解釋未見于多數權威文獻,可能與“犀牛角堅硬”的特性引申有關,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
“麈尾”是古代名士清談時使用的雅器,犀柄材質象征持有者的身份與風度。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白黑分明白鹿币北周表面化播揚伧俗赤制醇澆湊熱鬧大年日禱文打問德全如醉帝功丢帽落鞋東主頓悟返璧發硎新試分組滾瓜爛熟果膳還資诨語迦持谏官結诰金斷觿決具告慨然抗隱誇父鶆鸠練裙梅犀墨水筆碾砣平添強執潛淋奇解圈牢養物冗龊軟骨三覺侍郎商周勝國沈郎錢手戰素沫湯火屯苦托于空言僞謬滃滃翳翳窩藏弦餌閑制匣子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