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犀柄麈尾。 唐 陸龜蒙 《村夜》詩之一:“遇敵舞虵矛,逢談捉犀柄。” 宋 蘇轼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不如從我遊,高論發犀柄。”參見“ 犀柄麈尾 ”。
“犀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
器物指代
主要指向“犀柄麈尾”,即用犀牛角制成的麈尾(古代一種類似拂塵的器具,常用于清談或儀仗)。
例如唐代陸龜蒙《村夜》中的“逢談捉犀柄”,宋代蘇轼《徑山道中》的“高論發犀柄”,均指手持犀柄麈尾參與高談闊論的情景。
比喻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資料提到“犀柄”可比喻“頂天立地的氣概或堅定不移的決心”,但此解釋未見于多數權威文獻,可能與“犀牛角堅硬”的特性引申有關,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
“麈尾”是古代名士清談時使用的雅器,犀柄材質象征持有者的身份與風度。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犀柄(xī b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犀牛的角。犀牛是一種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的大型哺乳動物,其角質變成犀牛角,被人們認為具有很高的藥用和裝飾價值。
犀柄的部首是犬(quǎn),共有12個筆畫組成。
犀柄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大宗伯》這本古代文獻中。在繁體字中,犀柄的寫法是犀體。
在古代漢字中,犀柄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寫法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寫作“犀丙”或“犀丙乃造”。
1. 他拿起那根犀柄,仔細觀察着它的紋路。
2. 這把犀柄雕刻精美,價值不菲。
1. 犀角(xī jiǎo):指犀牛角,常用于藥物或工藝品制作。
2. 犀牛(xī niú):指一種大型哺乳動物,有大而寬的嘴和一個或兩個犀角。
3. 犀皮(xī pí):指犀牛的皮,被人們用來制作皮具或藥材等。
犀柄的近義詞是犀角,反義詞可以是其他動物的角,比如鹿角、牛角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