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胥吏。 唐 李商隱 《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使典作尚書,廝養為将軍。”《新唐書·張九齡傳》:“又将以 涼州 都督 牛仙客 為尚書, 九齡 執曰:‘不可。尚書,古納言, 唐 家多用舊相…… 仙客 , 河 、 湟 一使典耳!使班常伯,天下其謂何!’”
(2).作詩文使用典故。猶言“用事”。參見“ 用典 ”。
"使典"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曆史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動詞性含義 指援引典籍或典故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評論中。例如清代趙翼《瓯北詩話》提及:"詩家使事,必天然渾成,使典益工"(參考《漢語大詞典》)。
二、名詞性官職 特指唐代三省六部中的低級官吏,《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尚書省令史十八人,書令史三十六人,稱為'使典'"(引自《辭源》)。此職級屬九品外流外官,負責文書謄錄等事務,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使典作尚書,厮養為将軍"即為此類職官寫照(見《全唐詩》注本)。
“使典”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胥吏(低級官吏) 指古代官府中處理文書、雜務的基層辦事人員,常見于唐代文獻。例如:
二、詩文用典 指在文學創作中引用典故,即“用典”。此用法與“使”的“使用”義項相關(如《說文》釋“使”為“伶也”,含“命令、使用”之意)。例如“使典”可類比“用事”,均表示通過引用典籍增強表達。
注意:第一層含義屬職官範疇,第二層屬文學手法,二者為同形異義詞。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其指向。
挨批安份守己半大暴益鄙缪不修邊幅蠶精齒發馳介吃心籌碗椎心飲泣從父姊妹大悲咒道德習慣德澤帝文鬥斛負苓者附俗櫜弓規度瑰意奇行函育黑心眼子黑豬渡河呴谕畫墁環琨還珠亭胡為夾被健鹘禁氣津澤科腳甲懶人菜涼白開廉問裂理爐薰沒的盟津溟澥鬧虛批搗平脈蒲勺潛禍七泉群擾日旗閃槌失迎使指衰謝玩兒壞午休小一邪門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