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信的意思、溺信的詳細解釋
溺信的解釋
猶迷信,笃信。《南史·梁紀中·武帝下》:“﹝ 梁武帝 ﹞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膄,惟豆羹糲飯而已。”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覺世訓》:“溺信各邪神,則變成妖徒鬼卒,生前惹鬼纏,死後被鬼捉。”
詞語分解
- 溺的解釋 溺 ì 淹沒:溺水。溺死。 沉迷不悟,過分,無節制:溺愛。沉溺。 溺 à 同“尿”。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信的解釋 信 ì 誠實,不欺騙:信用。信守。信物。信貨。信誓旦旦。 不懷疑,認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無音信。 函件:信件。信箋。信鴿。信訪。 隨便,放任:信手(隨手
網絡擴展解釋
“溺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nì xìn
- 核心含義:指過度相信或沉迷于某種信仰、觀念,帶有盲目、無節制的傾向,可理解為“笃信”或“迷信”。例如《南史》提到梁武帝晚年“溺信佛道”,即過度沉迷佛教。
2.曆史出處
- 古代文獻:
- 《南史·梁武帝本紀》記載:“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粝飯而已。”
- 洪秀全《原道覺世訓》中批判“溺信各邪神”的後果。
3.用法與語境
- 詞性:動詞,多用于描述對宗教、思想或人物的極端信奉。
- 情感色彩:含貶義,強調因過度信任而失去理性判斷,如“溺信權威”“溺信鬼神”。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迷信、笃信、沉溺
- 區别:“笃信”偏中性,指堅定信仰;“溺信”則強調盲目性,隱含負面評價。
5.現代應用
- 如今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形容對某種理論、人物或宗教的非理性追隨,例如:“溺信科技萬能論可能帶來倫理問題。”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詳細注釋,可參考漢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溺信: 詞義解釋
溺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沉溺于某種信仰、思想或行為中,不能自拔。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過于盲目地相信某個理念,不顧現實或其他人的勸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溺信的部首是水(氵)和信(人心)。其中,水代表了深陷,信代表了盲目相信。
溺信的筆畫總數為11個。具體的構造為氵(水的部首,3畫)+ 人(2畫)+ 心(4畫)。
來源和繁體
溺信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的《愍舊傷詞》中。在繁體中,溺信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溺信的寫法和現代相比稍有不同。水的字頭經常被寫成「冫」。信字的上半部分常被寫成從「人」字的左邊。因此,溺信在古代常被寫作「決信」。
例句
他對那個邪教決信不移,已經完全溺信其中,失去了判斷力。
組詞
溺信可以和其他詞語結合形成新詞,如溺信者(指沉溺于某種信仰的人)、溺信行為(指沉溺于某種行為的行為)、溺信思維(指沉溺于某種思維的狀态)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溺信的近義詞包括:魂牽夢繞、迷信、狂熱等。
而與溺信相反的詞則是:理性、明智、慎重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