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侯的意思、藩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侯的解釋

藩王。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薄德,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宋 柳永 《永遇樂》詞:“藩侯瞻望彤庭,親擕僚吏,競歌元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藩侯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指代“鎮守一方的諸侯”。該詞由“藩”與“侯”複合構成,《漢語大詞典》釋“藩”為屏障、保衛之意,“侯”則為周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爵稱。二者組合後,特指受封于帝王并承擔地方統治與邊疆防禦職責的貴族統治者。

從曆史發展脈絡來看,藩侯制度可追溯至西周分封制。據《辭源》考釋,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同姓宗親或功臣,形成“諸侯列國,藩屏王室”的治理格局。至漢代,藩侯被納入郡國并行體系,《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載諸侯王“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内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既享有封地賦稅,又需履行戍守職責。

在具體職能層面,藩侯具備三項核心特征:

  1. 軍政合一:擁有封地内的軍事指揮權與行政管理權,《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指出其可“自置官吏,組建軍隊”
  2. 等級分明:按《禮記·王制》記載,藩侯爵位對應不同封地規模,如“侯田方百裡”,需嚴格遵循禮制規範
  3. 雙重屬性:既作為地方實際統治者,又需定期朝觐天子并繳納貢賦,形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制衡機制。

該制度在唐代演變為節度使體系,至宋元時期逐漸消亡。現代漢語中,“藩侯”一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領域,指代特定曆史階段的封建領主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藩侯”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封建時代由君主分封到邊遠地區的諸侯,屬于地方統治者的稱號。他們擁有一定的自治權,但需服從中央君主的管轄(如軍事、稅收等)。

二、曆史背景與特點

  1. 權力結構
    藩侯既是地方的實際管理者,又是中央政權的代理人,需定期向君主述職并承擔賦稅、兵役等義務。
  2. 演變與文獻例證
    • 三國時期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以“藩侯”自稱(其封爵為臨淄侯),表明這一身份的責任是“效力國家,惠澤百姓”。
    • 宋代柳永《永遇樂》中“藩侯”指代地方官員,可見其職能隨朝代更疊有所變化。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封建制度下的分封關系,常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及學術讨論中。現代語境下多為曆史研究術語。

四、讀音與争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查閱《三國志》《宋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谛壁中叟川壅必潰垂名竹帛攢三聚五村驿跌腳捶胸多故之秋兒婿放言遣辭富麗堂皇獦蚤宮衆冠绂谷呱呱國姓孩兒茶寒機謊漢互斥灰孫子礛磻健将家墅鲸飲集束決溜刻骨銘心曠古未聞糧甖遼亂甪端楣機媒娉明代莫敖内疚牌頭淺聲氣泵畦溝秋波盈盈啟予碁子卻説攘拳熱水籭簁擅長上之回商祝盛編適味試中樹神伺應滔天踢躂衛畫五領